正阳门:“京师九门”之冠(2)

正阳门:“京师九门”之冠(2)

摘要:这座城门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和兴衰更替,围绕它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探索。

多次焚毁

新旧城门并不相同

正阳门多次被毁,据史料记载:正阳门自明正统四年建成至今,历经许多次磨难,也多次毁于大火。其中明代两次被焚毁,清代经历了三次火灾。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六日晚,“义和团”为扶清灭洋,抵制洋货,在正阳门外的大栅栏处放火。火烧了大栅栏一条街,同时烧毁了正阳门箭楼。几个月后,在瓮城内驻扎的“八国联军”中英军雇佣军印度兵不慎引火,又将正阳门城楼烧毁。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才筹划修复。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国库亏空,拿不出钱来修复正阳门,要求各省“捐资助修”。因工部所藏的工程档案经兵火焚掠无存资料,工部只好参照与正阳门平行的崇文门和宣武门的样式,再将正阳门高度与宽度适当加大了一些,重建正阳门城楼与箭楼,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才竣工。但这次重建后的高度,与明代初建时的高度有很大差距。

2005年至2006年,北京市对正阳门又有修缮,其整体建筑格局依然保持了清末的建筑风格,而其高度也没有改变。现正阳门城楼南侧前方正中的位置上,镶着“中国公路零公里点”的标志,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法国、俄罗斯等,都有在首都中心位置设立公路零公里标志的先例。

北京城是如《北京的传说》书中所说,是明朝刘伯温和姚广孝共同设计的“八臂哪吒城”吗?刘伯温在世是1311年到1375年,也就是说,当1406年永乐皇帝开始筹划迁都北京之时,刘伯温已经去世整整31年了。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能当作正史。

众所周知,正阳门城门匾额上的“门”字是不带钩的。正阳门上刻的字是谁写的,一直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要把门字刻成这样一个不带钩的门字?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的说法。现在正阳门上的城门匾额是由民国时期的书法家邵伯炯所写,他只是沿袭了明清时的传统,并不能作为门字无钩的出处。不过,对于正阳门的“门”字无钩,民间也有传说。据称皇上乃天之骄子,龙也,龙乃是水中之物,水中之物没有不怕钩的。

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建在城台正中。正阳门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明清两代,箭楼曾与正阳门城楼城墙相连,组成了一个很大的瓮城。

正阳门箭楼的千斤闸,是北京乃至全国历史名城中最大的。闸门为铁皮包实木,上面布满加固铁钉,闸门宽6米,高约6.5米,厚度9厘米,质量计算约1990公斤。开闸时,闸门升至门洞以上城台内闸槽中。关闸时,闸门从闸槽中平稳落下,形成一道“牢不可破”的屏障。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阳门箭楼两度失火被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箭楼被焚毁。1901年开始修缮箭楼,1906年竣工。1915年为改善内、外城交通,国民政府委托德国人罗思凯格尔改建正阳门箭楼,添建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1916年竣工。改建后,正阳门瓮城月墙及东西闸门被拆除。

正阳门箭楼外是护城河,护城河桥牌楼只建在桥外,所以正阳桥的桥牌楼只有一个,且京城九门也只有正阳门护城河桥建有桥牌楼。“正阳桥”牌楼是京城街面上唯一的一座五开间木结构牌楼,在京城中轴线占显要位置,被称为“五牌楼”。再往南便是前门大街,它北起正阳门箭楼,南至天桥路口,与天桥南大街相连,当年是皇帝出城去往天坛、山川坛的御路。

明代北京突破了元代“前朝后市”的定制,在正阳门一带形成大商业区。清朝前期,这里出现大量的工匠作坊、茶楼和戏园,形成专门的街市。到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京奉铁路、京汉铁路开通,在前门设立东西两个火车站,大量洋货涌入北京,使前门商业盛极一时。

正阳门箭楼在八国联军侵华时被毁,还曾闹出一段笑话。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和随从护卫,跑到西安躲了起来。八国联军撤退后,慈禧太后便要回宫了。走的时候很狼狈,回来了却要风风光光的。随行官员立即给留守北京的大臣门传达旨意,同时也为回宫之事发愁。而正阳门的城楼和箭楼被烧得只剩下残存的城台,不可能这么快就修好。回京城的大队人马就这样提心吊胆地进了永定门。再往前走时,只见前门楼子和他们离开北京前看到的一模一样。那些大臣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慈禧也十分开心,和光绪皇帝一行人回了宫。

正阳门怎么会这么快就修好了呢?其实,太后和皇上看见的并不是真的城楼,而是用竹筏、麻绳、纸和油墨等东西临时搭起来的一座假城门楼。 黄永顺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高丽萍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