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荒:科学判断历史方位的三个原则

古荒:科学判断历史方位的三个原则

每当身处历史性的变革时期,走到事业的决胜关口,中国共产党人总是能够科学判断实践形势,并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其关键便在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着重强调了这一帮助我们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这也是我们在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局势中保持清醒头脑、把握历史方位、加强战略定力、不断砥砺前行的定海神针。如恩格斯所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要科学判断历史方位,就必须站在方法论的高度上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并切实用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需要注意并遵循三个方面的原则,以在把握事物发展趋势、研判现实问题时得出正确结论。

紧紧围绕人民,科学判断历史方位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伊始直至不断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人民立场一直是一脉相承并一以贯之的价值基础。这不仅饱含着为全人类的事业而奋斗的高尚情怀,同样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悉和把握。掌握了历史规律,才能够凝练出科学方法,帮助我们改变世界、创造历史。在此意义上,从人民出发来把握发展形势,既是立场,也是理论,同时更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便贯穿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

要科学判断历史方位,就必须对人民的合力及其方向加以把握,以明晰历史的发展方向与前进目标。恩格斯把历史规律的表现形象地描述为“历史合力”。无数交错的意志和力量汇聚成了历史进程和结果,并表现出不依赖于某一个体的规律性。人们的思维、意志、行动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却能够凝聚为左右历史进程的整体合力。这一力量,本质上属于人民。正所谓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在历史新起点上,人民的期望、人民的心声、人民的需求本质上决定着历史的方向。当今中国,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鲜活的个体,但却在民族复兴问题上有着高度的共识并为之不懈奋斗。两个百年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凝聚了近代以来每一个中国人的殷殷期盼。这一历史合力激励着民族发奋图强,推动着历史前行。人民渴望民族复兴,现在也比任何时候更接近民族复兴。

要科学判断历史方位,还必须抓准关涉人民切身利益的主要矛盾,以确定影响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占支配地位,抓准了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就能够顺利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影响我们发展的关键因素,就蕴含在关涉人民切身利益的矛盾之中,并以问题的形式集中表现出来。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着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事业就前进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围绕人民的期盼,“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放眼未来,仍需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并解决好关系百姓利益的重大问题。

要科学判断历史方位,也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以解放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或是一个优秀的政党,虽是领导核心,可一旦离开了人民的力量,亦无法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历来善于凝聚人民、依靠人民,解放人民的创造力量,并由此形成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革命年代,党依靠人民实现了民族的独立解放。改革开放以来,党仍然依靠人民解放了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活力。当下,创新已然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我们完善制度、营造氛围、创造条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挖掘人民的创造力,推动历史前进。

牢牢立足实际,科学判断历史方位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不是静止的,而是永恒运动发展的过程,其所表达的是“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是历史过程的主旋律。科学判断历史方位,就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准确把握自身在历史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分析当前的历史节点在整体历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角色及其应发挥的作用,澄明面临的挑战与承担的使命。这也是“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应有之义。

要科学判断历史方位,需要把握好国家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客观实际。新事物的发展总会经历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必然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经历了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克服艰难险阻带领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解放,不断推动国家走向繁荣富强,刻画了一条“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之路。当今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趋增长,但在发展质量、创新能力、军事实力等诸方面与西方一流强国间仍然存在明显差距。我们仍然处在由大国向强国飞跃的关键节点,这也是历史给予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好了这一发展阶段,中国的整体发展就由量的积累完成了质的飞跃,也就实现了从后发追赶到超越引领的转变;把握不住,则可能沦为继续跟随的二流国家,以致痛失发展良机乃至引发更加不利的后果。

要科学判断历史方位,需要把握好国家发展必须整体转型升级的客观实际。向强国迈进、向超越引领迈进,既是重大机遇,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国际上,既成强国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始终忌惮,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强大亦存有戒心。这就需要我们既把握大国的发展规律,汲取历史上强国崛起的经验,又要结合时代发展,以更高超的辩证智慧处理好自身利益同其他国家利益的关系。既要坚守国家核心利益和合法权益,也要顾及其他国家的发展利益。历史表明,唯有将利己和利他统一起来的强国才能为世界所欢迎并为历史所铭记。我们理应走出一条跨越修昔底德陷阱,超越国强必霸逻辑的创新之路。国内看,挑战更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发展动力需要向创新驱动升级、国家治理能力需要进一步科学化、改革需要全面系统深化、党的自我革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走好强国之路,我们的创新突破必须是方方面面的。国家发展唯有整体转型升级,方能应对好国内外的重大挑战,抵御住重大风险。

要科学判断历史方位,还需充分认识到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并不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而是历史规律使然,是中国道路发展到当下阶段的客观结果。不论是否有主观上的意愿,成功的国家历来是其他国家学习的对象,也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中国发展到当前阶段,必将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而这也是中国复兴应承担起的历史责任。这就需要我们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更好地提炼中国话语、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作出中国贡献。

积极面向实践,科学判断历史方位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它彰显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鲜明的方法论特征。科学判断历史方位不是目的,目的是面向实践,在准确把握形势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改变世界。实践是人们能动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介之于主客观之间。成功的实践基于对客观世界的把握,更有赖于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因此,面向实践来判断历史方位,至少应包含两个层面的判断。一是需要对客观世界作出科学判断,准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形势;二是还需要对主观世界作出科学判断,形成正确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摆正、摆好自身在历史中的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对客观世界的发展形势作出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同时还强调,科学判断形势“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实际上就进入到了科学把握主观世界的领域,也就是要求我们科学判断,面对当前的形势,共产党人应以什么样的科学思维加以应对,应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继续前进。

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特别强调的科学思维,其中又包含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等丰富内涵。在“7·26”重要讲话中,他又再次谈及了这些内容。这就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为我们主观精神世界的判断、调整、塑造给予了科学的指引。首先,应以全面系统的观点,科学研判历史形势。事物的发展总是包含着矛盾的对立统一,总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居安思危,就是要不仅看到积极因素,同样更要重视消极因素。其次,应以联系发展的观点,把握历史变化运动的脉搏。涉及事物发展的各种因素并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始终联系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便会相互转化。最后,应以积极能动的姿态,拥抱历史方位、迎接历史挑战。筑牢底线只是底线思维的基本要求,这从来不能成为僵化保守、停滞不前的借口。仅仅守住底线不是目的,目的是做到对底线了然于胸,当不利情况发生时,遇事不慌、有备无患。同时更应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在底线之上争取最好结果。唯此,才可谓是真正牢牢把握住了主动权。历史规律内嵌着主体的力量,离开艰苦卓绝的奋斗,民族的复兴不会自然而然的发生。以积极的姿态成就事业,以奋进的精神迈向伟大,是当代共产党人面对历史使命的不二选择。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