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万世罔替的中华信仰(2)

孝——万世罔替的中华信仰(2)

摘要:欣逢盛世,中华复兴。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理应复兴中华独盛的孝信仰,如此则中国特色才会更鲜明,更亮丽。社会才能更祥和,更幸福和更圆满。

二、培育孝信仰:需从娃娃抓起

人称“五经无双”的东汉大学者许慎编著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这样说解中华民族千古信仰的“孝”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本是个上作“老”下从“子”的会意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体到楷书,“子”字都是襁褓中大头幼儿的象形。为便利书写,简化作“孝”。老人永远在上安享子女孝敬,子女永远在下敬孝老人,是符合中华传统人伦礼制的。

圣贤造字,词义不虚起。以具体形物表示抽象词义,必有其真知灼见寄寓其中。特别是那些流传使用了三千多年的古汉字,其所寄寓的深意,恐怕就接近绝对真理,万世罔替了。那么,“孝”字下从象大头儿子的“子”字,寄寓着我们先祖怎样的圣明理念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告诫人们:孝意识、孝信仰的养成,必须从娃娃抓起,过时则事倍功半,甚或事与愿违。现代心理学说:三岁至十岁,是孩子最崇敬、最依赖父母的人生期,父母的言行,幼儿最信赖,故这一时期是培养孩子孝道的最佳人生期。其实这不过是我们祖先的圣贤理念,得今日科学证实而已。我们创制“孝”字的先贤,领先现代心理学三千年,是何等的英明与伟大啊!

父母之爱是动物的本能,与生俱来。而儿女之孝,却只能靠后天培养,这是父慈子孝的先天区别。孩子出世不久,其“视听言动”正处于仿效成长期。父母是其仿效的主要对象,所以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特别是在孩子孝信仰的养成上,无可替代。父母孝则儿女多孝,父母不孝,自己老了要求儿女孝敬,几乎是痴人妄想,社会舆情声援也帮不了忙。孝与不孝都是由孩子仿效父母而来的,故“孝”字取“效”字之音。

在古人意识里,孝不仅是做人之本,还是做帝王之本,治天下之本。孝意识的培养,孝信仰的养成要从孩子刚懂事时抓起,父母是主教师,家庭是主课堂。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吃)。”这里“弟子”指儿女,“先生”指父母,是说在家里家务、体力活,儿女包干干,有美酒佳肴,先尽父母吃。在今人看来,这样的儿女堪称孝星了,但孔子认为这只能算作最初级的低品质之孝。现今的国人,特别是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独生子女家庭,多是只下亲而少上亲的。这是对中华孝文化莫大地颠倒与异化。父母出差回家,带来外地美味土特产,放在客厅茶几,父母还未见,儿女便抢着吃。孩子开心,父母欢心,老人伤心。为人父母如此“示范”,等你老了,孩子做了父母,也会照单复制,让你伤心的。这就叫“天道好还”。倘孩子刚过来抢食物,你就将孩子拉怀入抱。“怡吾色,柔吾声”地说:孩啊,这些东西爷爷奶奶还没见,咱们先送给爷爷奶奶吃好吗?”孩子大多就会连蹦带跳地送去了。如此“示范”,孩子将来做了父母也就会“有酒食先生馔”了。学校里即使有孝敬,也是“言教”,家里父母的孝教示范,才是“身教”,身教从来重于言教。现今上学的少儿们大都会背《弟子规》“首孝悌”了,之所以孝行仍不显,概在父母没在家里给孩子们做个好样子。孩子将来万一忤逆不孝了,也别怨天尤人,或责怪儿女,都怨你初为人父,初为人母时,没有给自己所宝的孩子做个中华孝道的好榜样。

这就是“孝”字所传示的中华民族的人伦真理。只往下亲,不顾上亲,人人都会有个悲伤的晚年。家庭在下慈的同时不忘上孝,则人人都将有个欢乐的童年和幸福的晚年。“孝”字的圣明之教,对于中华孝信仰的培育作用,可谓大矣!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