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万世罔替的中华信仰(3)

孝——万世罔替的中华信仰(3)

摘要:欣逢盛世,中华复兴。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理应复兴中华独盛的孝信仰,如此则中国特色才会更鲜明,更亮丽。社会才能更祥和,更幸福和更圆满。

 三、弘扬孝信仰:着重于精神传承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孝子贤孙”本是个至高的褒美圣词,但在左倾思潮泛滥年代,却变性为政治上对人和传统的否定词。文革中如果对刘少奇稍有同情,或批判不积极,那就是叛徒、内奸、工贼的孝子贤孙了。评法批儒运动里,对儒家只能百分之百彻底打倒,稍有称道就被打成孔老二的孝子贤孙了。“黑五类”的儿女,如果不与父母断绝关系,那就是地、富、反、坏、右的孝子贤孙了。仿佛这些人都断子绝孙了,中国就成了革命圣地,就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了。

于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孝文化,孝信仰和孝传统,便统统受到颠覆性冲击。彼时村村姓姓都有宗祠和宗庙,大都改作生产队的队部、食堂或仓库了,旧时肃穆隆重的庙祭,大多绝祀至今。如今民风不古,民德浇薄,不能说与此无关。因此复兴弘扬中华民族的孝文化与孝信仰,也就成了时不我待的莫大“内需”了。

经济建设需要强劲的内需。内需的不振,多年已是我国发展经济的短板。复兴孝文化,弘扬孝信仰,同样需要打造强劲“内需”作支撑。我们当今这方面的短板,应该说比经济领域更甚。要振兴孝文化的内需,接长孝信仰的短板,我们认为,最大最快的捷径只有一条,就是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校到家庭,从学者到百姓,都要尽早尽快改变“批判地继承”这一左倾思潮筑就的思维定势,将中华民族数千年一统的孝信仰,从这一牢笼中解放出来。《孝经》首章把“孝”说成是先王“修、齐、治、平”的“至德要道”。如今只有中华孝信仰也快步回归,才会早日全面建成“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小康社会。

第一、孝既然是华夏大地至少传承了四千余年的民族信仰。那么就不妨将孝信仰视为中华民族天下一统的宗教了。道教虽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但信众无多,虽然将始祖挂靠老子名下,其实名不副实。古今都有人将儒学称为“儒教”,虽然孔祭大典礼仪如宗教,但儒学也并非宗教,而孝文化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共有的大信仰,将之视为中华宗教,并无不妥之处。而宗教最需要的是尊崇,是敬拜,不允许怀疑,不允许批判的。有人说:中华孝信仰产生于上古,本身有着众多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局限,必扫尽其糟粕而后可。其实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也都是上古的产物,也必有其历史局限,但有谁见过它们的信众批判过他们的宗教呢。马克思主义诞生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之前,也必有其历史局限。但从往日的苏联到今日的中国,不见有人说过要“批判地继承”马克主义。

第二,传统孝文化有糟粕乎?我们的看法是:奉行教条本本主义,生搬硬套则有,与时俱进,精神继承则无。例如孝文化繁荣于小农经济,重农抑商的时代,因此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如今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不但儿女不再一辈子守在父母身边,甚至父母还鼓励儿女到外地甚至国外创业经商。不能“晨则省,昏则定”了,好在人人有手机,莫忘“早请示,晚汇报”,有空闲尽可能“常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照样做你新时代的好孝子。

最令反传统人士诟病的,大约是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了。批判家甚至恨恨地说郭巨是杀害幼儿的侩子手。其实大可不必。郭巨埋儿孝母,说明他孝母胜过爱独生子,单是这一孝信仰精神就很值得今人学习。并且书中说得明白,郭巨并未最终埋儿,反得天赐一釜黄金孝母。古人这么写,无非是表示孝行必得好报,就像各种宗教天天宣讲的善行必得善报一样,是为了加固人们的孝信仰,其有他哉!郭巨是晋代人,从晋至今千余年,不论正史还是野史,皆不见有一愚孝之人,为养母活埋儿子的。

汉代九龄童黄香,为孝老父冬天脱光身子为其暖被窝,夏天为其扇枕席。如今有了空调、电扇和电热褥,谁还会“照单全收”学黄香呢?但黄香这种孝信仰,却是值得万世传承的。

我党历来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反对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十分英明伟大。如果我们也照此对待中华千古传承的孝文化,我们的孝信仰还“何陋之有”?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