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基于世界的历史经验和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原则,其蕴含的价值观念对于审视和促进当前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为未来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论·教育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基于世界的历史经验和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原则,其蕴含的价值观念对于审视和促进当前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为未来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在构建世界新秩序中承担着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提出了新使命。

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频繁出现在中国外交的话语体系中,习近平主席多次在重要场合详尽论述和深刻阐释这一新理念新提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6次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明确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最鲜明的特征,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提出5年多来,从“亚投行”的设立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等,表明这种新型秩序观并非是一个缥缈的愿景,而是一次实实在在的实践,推动着世界体系向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方向迈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各国人民需要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新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洞察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演变大趋势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的前瞻性思考。深入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要义,应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关照。世界在相互依存和互联互通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问题普遍化,诸如恐怖威胁、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全球贫困等全球问题,超越了单个或少数国家能够解决的范围。正所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各国若能够超越并跳出传统的利益观和消极合作观,彼此间形成理念共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通力合作,许多全球性问题将迎刃而解。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经过主权、思想和身份三次解放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突出,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在增强,建设领袖大国、价值大国、思想大国、责任大国和风范大国,打造基于道义和原则的国际领导力,是作为发展中大国的新使命,也是中国国家身份构建的新取向。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世界消除贫困、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全球公共产品的积极供给者,在国际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体现中国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并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做出界定,即“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旨在摈弃传统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在大小国家一律平等这一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之上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报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也做了重要阐述,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所追求的和而不同观、互利共赢合作观、人类共同体利益观、公平正义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它们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秩序的规范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开辟出的新型世界秩序观。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国际秩序不断在“均势”与“霸权”间反复交替。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国际秩序面临严重危机时刻,中国为避免国家间冲突和全球性问题贡献给世界的一种解决范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就曾指出,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中国倡导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特色的新型世界秩序观,为国际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理念、开辟了新愿景。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