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理论新视野】对“民生三感”的特点、亮点与难点的思考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对“民生三感”的特点、亮点与难点的思考

QQ图片20171027140405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准确理解和把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民生三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我从“民生三感”的特点、亮点与难点的角度给以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一、“民生三感”的特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出,是我国社会前进到一定阶段,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民生新目标,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相呼应。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已经基本得到满足。“民生三感”的提出正是基本物质与精神生活取得了一定的获得感的基础上,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注重人民物质、精神、心理、人文等层面的多元需求,这是“民生三感”最大的特点。

理解“民生三感”的特点,还应注意准确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不是孤立分离,互不相关的;他们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建立在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基础之上,这是“民生三感”最重要的物质保障。获得感是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基础;幸福感和安全感是获得感的提升;安全感又是获得感和幸福感得以持续的有效保障。准确理解“民生三感”的辩证统一,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民生三感”的亮点。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即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工作重心由过去单一注重生产力、发展经济,逐步转变为综合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只注重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逐步转变为既注重人民的基本物质需求,又注重人民的人文情怀,心理诉求。这是“民生三感”的最大亮点。

发展的工作重心的变化,直接决定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一系列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理念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不仅要继续发展,而且要更全面,高效,绿色的发展。在注重社会的发展同时注重人的发展,向着马克思所阐释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迈进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出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贯彻落实,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风向标。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建立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三、“民生三感”的难点。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和社会的整体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水涨船高,不仅需要结构更加多元化,需要层次也更加高级化,这符合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观点,即“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感知到底有多少,程度到底有多大,我们很难用量化来考量。

另一个难点就是现实民生领域依然存在很多短板,直接影响了人们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获得与感知。我们离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进一步改善民生问题,补齐民生短板,加强民生制度建设,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还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同时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7/1120/974213.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209961124,网友之家交流3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连元博校对:刘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