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理论新视野】郭继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摘要: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如何准确理解坚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如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怎样挖掘和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怎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敬请关注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郭继承为您所作的报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从“自强不息”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超越精神。《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类的终极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这是每一个伟大的文化都不断思考和追问的问题。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怎么回答的?

从远古的神话开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没有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神秘的力量,而是肯定“自强不息”的价值。大禹治水、钻木取火、神农氏尝百草等,都是中华民族直面人生、努力拼搏的证明。所以,中华文化从没有文字记载,仅有神话、传说的时候开始,就打上了一个烙印——强调人类自己的力量。面对问题和困难时,中华文化强调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正视问题、分析问题。

另外,中华文化把祸福归结为人类主体的觉悟、实践,认为取决于人类自己的言行。比如,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代代事业发达的家庭有都有一个特点,是积善之家,家人的德行好,乐善好施、广结善缘,不骄奢淫逸,愿意为社会做贡献。  

个人的命运、人类的命运,在于人们怎么认知、怎么践行。中华文化格外强调人类主体的力量,反对将人类的命运寄托在外在的神秘力量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类命运问题的深刻洞察。这也是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第三,从“朝闻道,夕死可矣”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求道精神。什么是中国人的最高价值追求?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孔子的价值序列中,他的最高追求是“求道”。也就是说,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里面,“道义”的价值比生命都重要,更不用说物质利益。

“道”就是真理,求道其实就是追求真理。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践行这个“道”。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孟子的人生序列里,道义仍然是最高的价值追求。

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列强侵略,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抗争,无数事例都说明中华民族求“道”的精神。比如,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不拘一格降人才”,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秋瑾的“拼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天下”,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正是中华民族求“道”的精神,使得我们无论经历多少磨难,都甘愿以自己的鲜血铺就民族前行的道路,这就是“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一个民族要复兴,一定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要有甘愿为了国家和民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用大我超越小我的人民。

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求道、悟道、践行道是一个人最高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在“道”和个人生命的关系上,甚至可以以身殉道,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断奋起的内在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