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理论新视野】乡村振兴需留住“形” 守住“魂” 吸引“人”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乡村振兴需留住“形” 守住“魂” 吸引“人”

QQ图片20171027135736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就“三农”工作提出很多新概念、新表述、新举措,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很好地继承了党对“三农”问题一以贯之的重视态度并进行了创新发展,是对“三农”工作的科学定位,是对新时代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远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文化胸怀,让重构新型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待。时代的变迁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天的乡村振兴之路,理应是一条让乡村留住“形”守住“魂”吸引“人”的生态文明之路、美丽宜居之路。这关系到中国人的“根”。

乡村振兴需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山环水绕、鸟语花香的季相,阡陌交错、稻麦飘香的农田,朴实无华、勤劳善良的民风。乡村是一种自然生活状态,是一种自然环境与村落形态巧妙融合的乡野聚落。而山、水、田、园则是乡村自然生态的最典型特征。然而,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某些“去农村化”的做法,弄得城镇不像城镇,农村不像农村。“美丽中国,农村先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保护好山水格局、生态基底、历史肌理与聚落形态,保持富有传统意境的乡村景观格局,打造“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情境,留住乡亲、乡情和乡愁。

乡村振兴需在文化传承上守住乡村的“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标志,乡村振兴需要内外兼修,文化传承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斑驳的庄台祠堂、儿时的民间故事、传统的非凡技艺……乡村蕴含着社会变迁中的一切基因,通联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每个地方提出的思路和做法应各具特色,不能千篇一律,要充分发掘乡村的个性和特点,厚植乡贤文化,守望乡土情结,留住美丽乡愁。

乡村振兴需在宜居宜业上吸引乡村的“人”。乡村的核心是人,乡村复兴的目的也是为了人。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概括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可以说,每一项目标要求都是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都是在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的具体体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在“生态、风貌、文化”三个层面的建设上下功夫,展现乡村魅力,让农民重新认识家园,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有效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乡村振兴的本质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在“形”、“魂”、“人”三方面聚焦发力,真正让乡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乡愁留下来。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7/1201/976127.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委组织部)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209961124,网友之家交流3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连元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