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的历史悲剧‍

杨修之死的历史悲剧‍

摘要:由杨修之死,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聪明心慧,未必为智;当聪且聪,须慧见慧,方是大智。无需聪慧时,装点糊涂,守点本分规矩,少卖弄点小聪明,此等智慧堪受赞誉。拥有智慧,且能在大事上秉公持正,光明磊落,以一贯之,即使为此献身,又何碍人杰之谓!

杨修,字祖德,东汉末年文学家,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太尉杨彪之子,杨震之玄孙。为人好学,才华横溢,一生著作颇丰,著有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迄今共存作品数篇,其中有《答临淄侯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三国志》作者陈寿称他“颇有才策”;《辞海》的作者赞他“好学能文,才思敏捷”。因此,他的死,使一贯以爱才著称的曹操也屡屡受到谴责。陈寿说,曹操“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辞海》作者认为,“曹因知修有知谋,又是袁术之甥,虑有后患,遂借故杀人”。一出《曹操与杨修》新编京剧,更使曹操大背了妒才、毁才之名。或许是隔行如隔山的缘故,《三国志》这部书,我看过了几遍,但就杨修之死却怎么也同情不起来。

平实而论,杨修的确有才。陈寿先生曾举了两个例子为佐证。其一曰,曹操令人造了一处花园,他去察看过后没有表态,只是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而去。众人不解其意。杨修说:“门内加活是阔,丞相嫌门太阔。”建造者改建后又请曹操去看,曹很高兴,问:“是谁猜透我的意思?”有人告是“杨修”。曹操听后,顿有不快之感。其二曰,塞北有人送给曹操一盒点心,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字,放在案头。杨修进屋看了后,竟拿出每人分了一点给吃掉了。曹操忙问何故,杨修说,“盒上写着一合酥,拆开来就是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弄得曹操哭笑不得。上述“壮举”,尽管都令老曹阿瞒不喜,但却显露了一个事实:杨修的确聪明过人。

然而,人光有智慧还不够,至关重要的是还要有正气。气不正,枉费了超群之才,充其量是一些小聪明抑或歪才罢了。杨修当时是曹操的主簿,按今天的说法,是曹操的秘书。依照这个职位,他与曹操的关系,完全应当是合作的主从亲密的关系,遇事本应直言相陈,在参佐治国安邦大计上显示才能。可杨修给出的感觉,却是没有把聪明用在正当处,尽是些小处着眼、卖弄射覆拆字之类的小聪明。

就说这“门前猜字”吧,诚然老曹阿瞒过于无聊,但依照秘书的本分,杨修满可以向曹操禀告一声、请求一下,再令营造者改建。可他没有这样做。至于拆字吃点心一事儿,老曹并无过错,倒是杨修在玩弄拆字游戏,不仅对“领导”不尊重,简直是自作聪明兼恶作剧了。

当然,仅以上述,就说杨修没有把才能用在正劲上,未免过于苍白。但看一看杨修在关系到曹氏权力继承问题、战争成败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就让人无可原谅了。也列举几个事实:

第一个事实,曹操欲立同杨修关系密切的三子曹植为世子。长子曹丕知道后,密请一个叫吴质的人到内府商议。为不露痕迹,曹丕把吴质藏进大簏又盖上绢匹,用车运进内府。杨修知道后,向曹操告了密,曹操派人到曹丕府宅伺察。曹丕惊慌,吴质献计:“不必害怕,明日再用大簏装上绢匹运进府内,必解其疑。”果然,曹操派遣之人察看大簏中并无藏人后,老曹就疑惑是杨修出于同曹植的关系有意诬陷曹丕。这里尽管曹操之疑有误,但假若杨修不搞这种小动作,而是径直向曹操建议立植还是立丕,并说明理由,似乎更妥当些。况且,立世子纯属曹家内部之事,杨修此举,实际上是掺和进了曹家事务,显然是失当的。

第二个事实,曹操在立植还是立丕问题上一时举棋不定,便想考察一下二人的才干。一天,曹令他们二人分别出城,同时又密令门卫不要放行,本意在考察一下二人的处置方法,从中了解他们各自的智能。曹丕受阻而归。杨修却告植:奉君王命而出,有人阻止可斩而出城。曹植依言斩阻而出城。于是,曹操认为植有才干。可当即有人告发:“此乃杨修所教。”“曹大怒,因此亦不喜植。”这里,杨修忘记了自己是曹操的秘书了,竟因私交而欺弄、干扰曹操的考核活动,并且帮了倒忙。“曹大怒”之中,何尝没有杨修的份儿呢?

第三个事实,曹操为考察了解曹丕和曹植的智谋,经常就军国大事询问二人的看法。杨修揣度曹操的意图,预先草拟了类似现代考试“打靶卷”一般的十几道答辞,让曹植事先演习,因而曹植每每对答如流。曹操心有疑惑,经查是杨修之所为,满肚子窝火一并而发:“杨修匹夫竟敢屡屡欺我!”这里不难看出,曹操的愤怒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其实,曹植这个人,除了有点文采之外,近乎浪荡公子哥儿,根本不是政治家和军事谋略家之才,杨修这般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倒忙,可谓玩忽职守、为徇情而智昏,乃正人君子品行所不容,更是亵渎了主簿职位。

第四个事实,《三国志》写得很简单,只是“以罪诛修”四个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却有一大段描述:曹操在斜谷屯兵日久,进有马超挡关,退又不情愿。一日喝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恰巧这当口,大将夏侯惇入帐请示当夜军中口令,曹操随口答曰:“鸡肋”。杨修闻知后,“歪才”又上来了,断定曹操准备撤退,于是擅自传令:“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此消息不胫而走,“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见“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惊而问其故,回说是杨修根据“鸡肋”口令揣知曹操欲归。曹操大怒:“汝怎敢制造谣言,乱我军心!”终于斩了杨修。

杨修被杀时年方三十四岁,一代才俊竟落了个如此结果,不能不说是个历史悲剧。杨修在这里起码犯了几个错误:其一,对军令大事竟以猜测代替现实,严重违犯工作纪律;其二,没有帅令而擅自传令收拾行装准备撤退,严重违犯军纪;其三,散布撤退消息,扰乱和动摇军心,更是军中大忌。根据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就断定曹操欲撤退,充其量是个猜测,靠猜测、小聪明行事,不是政治家、更不是秘书行当的品行。也就是说,杨修已不适合主簿岗位。说句公允话,以两军阵前“制造谣言,乱我军心”之罪斩了杨修,从军法上衡量是无可非议的。

由杨修之死,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聪明心慧,未必为智;当聪且聪,须慧见慧,方是大智。无需聪慧时,装点糊涂,守点本分规矩,少卖弄点小聪明,此等智慧堪受赞誉。拥有智慧,且能在大事上秉公持正,光明磊落,以一贯之,即使为此献身,又何碍人杰之谓!若因气不正耍小聪明而丧命,即使才高八斗,后人亦枉为悲之怜之。这恐怕是杨修之死留给人们的一个深刻教训。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