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丁元竹: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QQ图片20171027133543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十九大报告共十三个部分,其中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讲的是社会建设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增进民生福祉既是发展的,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目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为人民谋幸福,最终就是增进人民福祉。

十九大报告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八个基本原则。

第一,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责任,需要每一个人尽其所能地努力奋斗,作出贡献。同时,还要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坚守底线。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坚持社会政策兜底,就是通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使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处境不利群体、边缘群体)都能享受发展成果,这样才能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突出重点,主要是应对突发事件、精准扶贫、环境治理。完善制度,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等。引导预期。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性特征以及我国国力、各级政府财政能力,逐步解决民生问题。而舆论宣传也要在此基础上引导社会预期,这样才能切合实际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第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八大类内容。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完善其标准以及公共财政体系,另一方面要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见,在“十一五”时期,党中央就已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看作重要问题。“十二五”时期,国务院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就是刚才提到的八大类内容。“十三五”时期,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制。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想让所有人都如期进入小康,就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兜底。另外,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制,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了规划安排,也是对各级政府提出了要求,完不成是要追责的。这是对人人享有的保障。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