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与垃圾“死磕”的这五年(3)

人大代表与垃圾“死磕”的这五年(3)

摘要:从孤独另类的号召者,到众人尊敬的行动派,她影响着群众一点点改变生活习惯,使得在大城市都还未完全落地的垃圾分类,在这里深入人心……

孤军奋战

连续多年提出农村垃圾分类相关建议,住建部发现这位“死磕派”人大代表并不是在“玩票”,她的精神是现在这个亟须让垃圾分类落地生根的国家最需要的

低成本、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戴海蓉一开始就确定了垃圾分类试点的目标,但怎么试点?

石门县已退休的环保局局长朱建业当时还在任上,他有些心疼地看着愣头愣脑跑过来要做“垃圾分类”的戴海蓉,说:“你说得都对,但是你还不明白,低成本、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意味着——无利可分、无例可鉴、无人可用、孤军奋战。”

戴海蓉何尝不明白自己的窘境,有时人家一句:“国内垃圾分类有成功的吗?你给我举一个例子,我就支持你!”就问得她哑口无言。

向外争取试试,她想。她满怀希望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和住建部联系,反映自己调研中的问题,希望争取一些专家资源。谁知住建部回复说,2000年他们就在一些地区做了试点。她跑去这些城市看,发现效果不好,没有取得实效,“说实话我对这个回复是不满意的”。

这样的碰壁不胜枚举,甚至有人在背后说,若不是看在戴海蓉“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上,都不愿意搭理她。

幸好,戴海蓉没有被现实打垮,而世界似乎也逐渐向她展现一点希望。

她在网上到处查资源回收公司的电话,感觉靠谱的就打过去,看有没有人购买分类后的可回收垃圾,为乡亲们争取“福利”。

“我非常意外,一般都是我们去垃圾填埋场联系业务,主动找我们的就她一个。”湖南蓝田再生资源公司一位销售负责人回想起戴海蓉跑来联系业务的样子,“圆圆的脸,语速很快,看得出来很热爱家乡。尽管农村垃圾运输成本太高,买卖划不来,但她的热情打动了我们。”

她不厌其烦在大会小会、各种场合借机和领导、部门负责人、甚至是村干部套近乎,“软磨硬泡”寻找合适的试点机会。一些乡镇负责人开始流露出进行“合作试点”的意向,朱建业在感受到戴海蓉的决心后成了她最坚定的支持者。

连续多年提出农村垃圾分类相关建议,住建部发现这位“死磕派”人大代表并不是在“玩票”,她的精神其实是现在这个亟须让垃圾分类落地生根的国家最需要的。住建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晶昊多次带领专家团队来到石门,为这个僻远的小县量身打造农村垃圾处理规划。

戴海蓉拉着专家和她一起思考心里反复琢磨的问题:为什么要推行垃圾分类?根据对垃圾填埋场、焚烧发电厂的服务半径、选址情况等的分析,包括石门在内的我国中部山区,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厂30公里外的垃圾收运成本非常高,必须进行垃圾分类。

如何进行垃圾分类?通过持续两年在农村的调研,戴海蓉发现厨余垃圾、厕所垃圾量很大,且在农村可以不出户就地消化,除掉这两个污染源后,问题的关键就是对白色垃圾和玻璃进行分类,这一观点得到专家认可。

回收站应该建多少?在中部山区,一个自然村落的规模一般在500人左右,每500人建一个回收站利用率最高。

一次外运多少可回收垃圾最经济实惠?石门山路崎岖,根据地形对车辆转弯半径、车速的限制,结合路程、消耗油量、车辆的折旧率、废品回收的规模效益等成本核算,无论是塑料还是玻璃一次性运30吨比较经济合理,并由此可确定资源回收总站的建设规模。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