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与垃圾“死磕”的这五年(5)

人大代表与垃圾“死磕”的这五年(5)

摘要:从孤独另类的号召者,到众人尊敬的行动派,她影响着群众一点点改变生活习惯,使得在大城市都还未完全落地的垃圾分类,在这里深入人心……

愚公移山

观念的改变只是行动的基础,要做好群众工作必须一步一步来。通过耐心讲解垃圾分类的好处、介绍自己的方案,她发现最后效果都还不错

观念的改变只是行动的基础,要做好群众工作必须一步一步来。以村里的回收站的建设为例,由于一些误会,也颇费了一番折腾。

刚开始,有些群众以为回收站又是垃圾站,要求选址离住户远一些。经戴海蓉挨家挨户解释,回收站要离居民点近一些,才方便实用,分类后的垃圾是塑料、玻璃、织物等生活用品,没有臭气和污染,完全可以放心。

经村民重新选择,回收站位置最终设在村中心,村民起名为“再生资源回收站”。村里的能工巧匠还自告奋勇设计和建造了再生资源回收站。最终,中式风格、古朴明亮、干净清爽的回收站,成为村中心一道美丽的风景。

一晃,垃圾分类在石门大山里搞了3年。让大胜村村主任郑昌英开心的是,以往村里“赈酒”产生垃圾量很大,一次就至少产生两三车垃圾,强调垃圾分类后,村规民约提出酒席取消一次性塑料薄膜桌布和一次性塑料杯,给村民发了玻璃杯后,垃圾量直线下降。

村里的厨师都“抱怨”,到别的村去帮忙搞红白喜事用的都是塑料杯,自己的村里“赈酒”村民却用玻璃杯,洗涮起来费劲。当然,洗涮多了,垃圾就少了。

烦恼也不是没有,戴海蓉发现做垃圾分类,“孤独”和“另类”似乎宿命般相随。

有难度,无收益,难以激发一些干部干事的动力。有熟悉的基层干部向她抱怨,各种工作已经应接不暇,而垃圾分类却需要沉下心来做,一时半会儿看不到成绩,何不大家一起“眼不见为净”?

在戴海蓉的印象里,通过耐心和这些基层干部讲垃圾分类的好处,介绍自己的方案,最后效果都还不错。“不能太‘端着’,更不能想着自己是人大代表就如何如何,得设身处地从人家的角度想问题。”她笑了笑说。

特地隔了一段时间,她没有去村里,再去时发现资源回收屋垃圾分类依然摆放得很有秩序,村民在回收站遇到她,都热情地打招呼“代表来啦”。

在小道上遇见吴贤豪,他赶紧告诉她,村里的老年协会发起了“清山”行动,五六十人爬山三小时义务将沿途垃圾清除干净。

“戴代表,垃圾分类好,咱们一定要不抛弃不放弃呢。”他认真地看着戴海蓉,她觉得,那眼神,穿透灵魂。下一步,还是要把垃圾分类继续做下去。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