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尔敦和他的故乡献县(2)

窦尔敦和他的故乡献县(2)

摘要:窦尔敦的故乡,有说不尽的故事,但毋庸置疑,窦尔敦至今仍是乡亲们最乐于提起的人物之一。

2 代代相传的侠义

窦尔敦的死说法不一,但对于窦尔敦的生则无任何异议,他出生在直隶河间府,今天的献县窦三疃。

献县人世代尚武,为窦尔敦的成长提供了丰厚土壤。沧州武术享誉中华,而历史上地处南北要冲的献县,就是沧州武术的源头之一。在武举制度最被看重的明清两朝,献县一个县出过5名武状元,2名武榜眼,2名武探花,46名武进士,297名武举人。

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即是在献县(时称乐寿)建都,自称夏王。之所以选中献县作为根据地,并非有什么易守难攻的城池关隘,而是因为深得献县一带百姓的拥护,入伍追随者众多。那些跟着窦建德冲锋陷阵,不惧生死的献县人,生下来便有一种侠肝义胆,而且这种流淌在血液中的侠义,代代相传。

献县至今有戚继光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来历是因为抗倭名将戚继光的队伍中多有献县人,戚继光生前,他们跟随戚继光舍生取义浴血奋战。戚继光死后,他们又在自己的家乡献县建起这座衣冠冢,追思忠良,不忘国忧。这件事说明献县百姓重情重义,也说明一旦国家有事、民族有难,他们会义无反顾地走上前线。

几百年过去,戚继光的墓前早已荒草萋萋,但戚继光的精神却薪火相传。

20世纪30年代,当侵略者再次践踏神州国土的时候,又一位献县人举起抗日的旗帜。他虽出身贫寒,但在东北军已官至团长。在蒋介石电令其所在部队开往南方“剿共”时,他毅然弃官离职,回到家乡献县,过起退隐生活。但是,当卢沟桥的枪声响起之后,他怒发冲冠,再也按捺不住一腔爱国热血,毅然拉起队伍,举旗抗日。他就是著名民族英雄马本斋。他的队伍就是享誉冀中,威震敌胆的回民支队。

被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确实能征善战,他们创造的游击战范例,当年即被编入延安抗大的教材。在马本斋的故乡,不知有多少人追随他走上抗日前线,抗战期间只一个本斋乡,就有60多名革命烈士。成立于抗战初期的献县抗日游击大队,曾三次上收为正规部队。但走一拨,又拉起一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淮海战役之初,与何基沣将军一起在前线率部起义,被誉为“佩剑将军”的张克侠,早在1929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潜伏敌营20年,关键时刻听党指挥,为淮海战役胜利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彰显了献县男儿的另一种形象。

历史有时候惊人的相似。清廷逮捕窦尔敦之母,借以诱捕窦尔敦的下三烂手段,几百年后一招不差地重演。日寇对马本斋无计可施,居然逮捕了马母白文冠,让马母劝降马本斋。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如果说当年窦母得知儿子上当后,毅然撞墙而死,其慷慨壮烈让人感佩。那么,马母入狱后坚贞不屈,绝食七天而死,从容就义的凛然正气,更是震撼人心,无愧朱德总司令的题词:“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相隔数百年,两位献县母亲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书写了献县女人亦英雄的传奇。

3 文化上的独特贡献

如果以为献县的名片上只有尚武任侠之乡,是不全面的,献县文化的辉煌不是“深厚积淀”之类词汇能够囊括的,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过独特贡献。其中首推献王刘德。

刘德是汉武帝刘彻的同父异母哥哥,汉景帝前元二年以皇子身份被封为河间王,而当时河间国的都城在献县境内,即今天献县的河城街镇。英年早逝的刘德死后也葬在献县,谥号“献王”,献县即得名于此。

“献王”的本意是聪明睿智之王,而献县的百姓宁肯相信他是因“献书有功”,才被封为献王,并代代相传埋在献县献王陵的是“献书王”。因为,当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策略之后,面对的局面是:焚书坑儒早已让儒家典籍付之一炬,而读书人更是谈儒色变,对于儒学唯恐避之不及,“尊儒”到了无从着手、无从谈起的地步,抢救儒家文化成了迫切需要。刘德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他倾河间国之力,搜集求购古籍,对于献出旧书的人,他命人重抄一遍,在重金奖励的同时,还返还献书者一份抄本。这种诚恳的精神和奖励措施,打动所有家藏旧书的人,纷纷奉献给刘德。

宋末元初著名学者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经籍志》中即转引宋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的话说:“世传秦火之后,河间人颜芝得《孝经》藏之,以献河间王。”

刘德抢救儒家典籍的影响超出其封地河间藩国,远达冀、鲁、豫、陕等地,一大批知名的儒生如毛苌、贯长卿等也纷纷集结到刘德的旗帜下。为方便这些儒生对搜集来的旧书进行整理校勘,刘德专门修建了儒学研究机构日华宫,聚集儒学之士上百人。“群儒个个褒衣雍容,弹冠奋袂”,由朝至暮,日华宫诵读之声不绝。其结果是搜集整理出了《诗》《书》《左传》等大批正本典籍,一部分献给朝廷,一部分在献县一带开班讲授,使儒家文化得以重生。

许多知名的历史学家认为,自汉以来两千多年,中华民族多次遭受外敌入侵,但最终总能走向统一,这和我们有着统一的思想有关,这个思想就是儒家思想。而刘德的卓越贡献在于,以他终生不渝的虔诚和勤奋,为我们构筑统一的价值观留下了教材和火种,他被后世称为“贤王”。

以《枫桥夜泊》闻名的唐代诗人张继,在凭吊献王陵后,赋诗感叹:“汉家宗室独称贤,遗事闲中见旧编。”陶渊明则说:“其名德者唯贤王”。清代的乾隆皇帝居然写了20多首咏献王刘德的诗,虽然乾隆的诗多而滥,但一代帝王为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古人写这么多诗,也足见刘德对后世的影响。

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班固在《汉书》中对刘德的评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典籍中第一次出现“实事求是”。这就使得献县不仅仅是儒学的再造之地,而且是实事求是的源头,以至于刘德逝世两千多年之后,毛泽东在题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讲话中说:“汉朝封了一个王叫河间献王。班固在《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中说他‘实事求是’,这句话一直流传到现在。”

令献县人骄傲的是,一代贤王刘德并没有成为献县文化传承中的绝唱,1800多年后,一代文宗纪晓岚又诞生在献县崔尔庄村(该村在20世纪50年代才划到沧县)。

毫无疑问,纪晓岚最大的贡献是主编了《四库全书》,但他为中华文化的贡献,决不仅仅是《四库全书》。他的笔记体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被著名作家孙犁称为“可以和《聊斋志异》比肩的两大悲调。”即使今天没有通读过《阅微草堂笔记》的人,也可能读过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河中石兽》,该文即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区区300来字,深刻而生动地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足见纪晓岚的文字功力。无怪乎鲁迅先生评价《阅微草堂笔记》“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世人对于纪晓岚的印象,多得于种种“戏说”,深入人心的是其思维敏捷、聪明机智,以及或幽默或尖刻的独特语言风格,尤其是与一代权奸和珅的争斗,在百姓口中更是传得津津有味。但在献县乡亲们的心中,他还有为人宽厚平和,重视乡谊乡情的一面。

当年,纪晓岚回家探亲,驿卒抬其过献县单桥,一不小心跌了一跤,轿子摔倒在地,居然把纪晓岚从轿子里摔了出来。闯了如此大祸,轿夫吓得手足无措。不料想纪晓岚自己从地上爬起来,掸掸衣服上的土,随口吟道:“忍饥已几日?疲癃不汝嗔。跌倒寻常事,我是故乡人。”驿卒虽然吃皇粮,但待遇非常之低,常常吃不上饭。连饭都吃不饱,能不疲惫吗?纪晓岚不仅体谅这些乡亲的苦处,还安慰他们:摔个跤算什么,不用怕,我也是献县老乡。

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无论是其研究成果,还是研究方法,都有广泛影响。而其胞兄,同为哲学家的张崧年,则是中国研究罗素哲学的第一人。兄弟二人对故乡献县一往情深,尤其为献县文脉的深厚绵长而自豪。张岱年晚年在亲自为新版《献县志》所作的序言中,不无骄傲地说:“我们现在倡导的‘实事求是’,源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我们现在引用‘实事求是’的成语而赋予新意,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原则,而这个成语的起源是与河间献王有关的。”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