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尔敦和他的故乡献县(3)

窦尔敦和他的故乡献县(3)

摘要:窦尔敦的故乡,有说不尽的故事,但毋庸置疑,窦尔敦至今仍是乡亲们最乐于提起的人物之一。

4 说不尽的故事

有句名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一定意义上,尚武也是崇文的另一面。当文化解决不了问题时,拳头的威力便彰显出来。而单靠拳头不再起作用时,就该发挥文化的影响力了。譬如西汉,争夺天下的时候,毫无疑问把拳头的威力发挥到极致。而一旦统一的大汉帝国形成,则必须寻求文化来德化百姓,构建统一的思想。于是,刘德应时而出手,儒学应运而再生。

武术的传承和文化的延续,就这样交替在窦尔敦的故乡上演着。久而久之,文化中渗透了武术的风尚,武术也在一定意义上成了文化。生在献县、长在献县的知名作家孙振,抗战期间曾任中共献县县委秘书,新中国成立后以“雪克”为笔名,以献县抗战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战斗的青春》,作为红色文化的经典,感动了几代人。这样一种纯文化产品,反映的却是硝烟弥漫、刀光剑影的战争。作品中包括女区委书记许凤在内的抗日战士,哪一个身上不洋溢着英武而又无畏的侠气!

窦尔敦的故乡,有说不尽的故事,但毋庸置疑,窦尔敦至今仍是乡亲们最乐于提起的人物之一。

历史上劫皇杠、劫“生辰纲”之类的故事数不胜数,但多是传说、演义。而窦尔敦真的劫了大名府运往京城的十万两官银;他真的是疾恶如仇、杀富济贫,有恶霸财主恶意拖欠长工工钱,致使长工无法过年,窦尔敦居然在除夕之夜取了财主人头;他真的是武艺超群、多谋善断,而且光明磊落、不使暗器,至少在那个年代的北方武林,是一言九鼎的人物。这些都对百姓的口味。

至于窦尔敦算好人还是坏人,在故乡人的心目中,他当然是好人,而且希望他好得出众,好得辉煌。

在新版的《献县志》中,窦尔敦救母心切、自投罗网的经过被归为“传说”,而在代表官方观点被视作正史脉络的“总述”中,则写道:窦尔敦“始在河间府杀富济贫,为绿林好汉,继在遵化府土城子举旗反清,成为义军领袖。后于康熙三十五年因沙俄入侵,毅然投入反侵略的皇清军队,带领军队三攻雅克萨城,城陷负伤身亡。为战役的胜利,为中俄早期唯一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作出了宝贵贡献。”

这倒是和《古城瑷珲》的记载贴近,也是献县人最希望听到的窦尔敦的结局。即使有一天人类真的能够穿越,回到清朝康熙年间,亲眼看到窦尔敦并非这样的结局,也不要作什么澄清,因为窦尔敦在抗击沙俄侵略前线壮烈牺牲的形象,彰显了献县人的血性,寄托着献县人的正气:一旦国家有难,无论何人,必须以国为重,上阵杀敌,哪怕以身殉国。(江童燕)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