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当代启示(2)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当代启示(2)

摘要:把握一种理论体系,最根本的就是要理解这种思想体系的本质内涵,而理解一种理论体系的本质内涵,就必须看到它所有产生的社会阶级基础,看到它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和阶级,看到它的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深刻地体现在它同无产阶级的内在联系方面。

 二、马克思主义是内容丰富而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不能把它庸俗化个别词句或常识体系

对于马克思主义,列宁有一段经典论述:“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3,P 7)这个论断,言简意赅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严整全面性。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革命性,而且是一个包含着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在内的内涵丰富而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一块整钢,各个部分不可割裂、不可孤立。

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充分表明它是一个内容完备而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是一个彻底全面的世界观。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精神奴役的出路;经济学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给无产阶级指明了任务和道路,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列宁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完整性和逻辑严密性。例如,“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3,P 67)他还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3,P 68)

革命理论同革命实践、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的统一,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完整性和思想完备性。马克思主义始终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思想与政策相结合的整体。“马克思的学说把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谁把冷静地肯定客观情况的理论曲解为替现状辩护,以至于尽快地使自己去适应每次革命的暂时低潮,尽快地抛弃‘革命幻想’而去从事‘现实主义的’小事,那他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3,P 107)马克思主义不仅包含着深刻的理论,同时也包含着坚定的信念和高昂的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者们应该学习马克思坚定的革命信念,强烈的革命热情,启发、动员和组织工人阶级坚持革命斗争的本领,以及决不因为革命暂时失败而灰心丧气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谈到马克思主义完整性时,有一个问题不能不注意,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不可分离的,决不能把他们的思想割裂甚至对立起来。一些人正是从所谓的马、恩对立来破解马克思主义,声称在创始人那里马克思主义就不是完整和统一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它的内在冲突一开始就存在着。对此,列宁是这样说的:要研究马克思主义,“要正确评价马克思的观点,无疑必须熟悉他最亲密的同志和合作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著作。不研读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3,P 50)同样,“要了解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对于无产阶级有什么贡献,就必须清楚地了解马克思的学说和活动对现代工人运动发展的意义。”(3,P 51)

马克思主义本身的严整全面性,要求人们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理论体系和全部精神,而不能断章取义、只言片语地仅仅死记硬背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导致对马克思主义支离破碎的理解。在《致伊•费•阿尔曼德》中,列宁针对阿尔曼德只抓住《共产党宣言》中“工人没有祖国”这句话就否认民族战争的错误做法,明确指出这是“片面性和形式主义”的。那么,如何克服这种片面性而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呢,列宁给出了明确答案:“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a)历史地,(b)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c)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3,P 163)就是说,必须历史地、联系地、具体地看待马克思主义,而不能割断各个原理之间、理论同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否则就会把马克思主义肢解,导致马克思主义的碎片化、教条化。20世纪70年代后期,邓小平特别强调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而不能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地搞“两个凡是”,同列宁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作为深邃的真理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生活和无产阶级实践的高度理论抽象,具有特定的话语体系、逻辑层次、概念系统和理论架构,其深度意义并不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社会大众要掌握它必须经过理论阐述、讲解、灌输。任何时候都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为常识体系和习惯话语。当前,一些人在提倡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提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大众性的观点,这值得商榷。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大众性的话语体系,常识性的知识体系,那就不存在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来自于群众实践,但它不等于群众认识,它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群众实践只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素材,但并没有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必须经过理论家的思维加工,群众实践才能上升到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同群众实践不可分离,这一点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有大众化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高于群众实践,是彻底严整、逻辑严密的真理体系,这一点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