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山:文学经典中的春节:人生百态尽收眼底(4)

摘要:春节是中国最大、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按照传统,从腊月初八开始准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有的地方是正月十六或十八结束),长达一个多月。其间,有许多饱含文化意义的民俗活动。古往今来,春节习俗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也被写入历代文学作品中,成为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它们或记载民俗事实,或抒发个人感想,成为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吟经典古诗词,和古人一起过春节

(一)《除夜》中的春节习俗:扫除尘土、祭神、祭祖

忙忙碌碌一年,到了年底,人们要告别陈旧的一年,除旧布新。首先要全面打扫卫生,“除尘”。打扫卫生还有一个宗教信仰方面的需要,就是为祭神、祭祖做准备。另外,尘土的“尘”谐音陈旧的“陈”。所以打扫卫生的除尘土,具有了除旧布新的文化含义。

清朝人顾禄(约1793—1842或1843)在《清嘉录》记录除尘习俗说:“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南宋著名诗人戴复古的《除夜》诗中写道:“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戴复古的这首诗形象地描写了除夕之夜人们扫尘、祭神、祭祖、放爆竹、守岁、喝椒酒的习俗,表现了人们对新春的期盼,抒发了对瑞雪兆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王安石《元日》中的春节习俗:贴春联

春联由桃符演变而来,《后汉书·礼仪志》曰: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周代时,人们把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称为桃符,用来驱鬼辟邪。在桃符上写对联是唐代开始的。关于贴春联的习俗,古代有很多的记录,在文学作品里大家公认最好的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各家都换上了新的桃符。这首诗家喻户晓。因为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用四句话交代了爆竹、屠苏酒和换桃符三个习俗,生动地描述了春节的景象,让我们对春节能够有更好的体验。文学家都比较敏感,他们对于节日的体验特别深入,他们的描述可以帮助、启发普通人提高自己对节日的感受,对节日幸福感的体验。所以这首诗就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喜爱。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