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山:文学经典中的春节:人生百态尽收眼底(5)

摘要:春节是中国最大、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按照传统,从腊月初八开始准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有的地方是正月十六或十八结束),长达一个多月。其间,有许多饱含文化意义的民俗活动。古往今来,春节习俗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也被写入历代文学作品中,成为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它们或记载民俗事实,或抒发个人感想,成为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守岁》《除夜》中的春节习俗:除夕守岁、饮岁酒

除夕是春节最重要的时刻。古人认为,新旧交替是个比较危险的时候,他们想象那时候会出现妖魔鬼怪。这表明了人们对这个时刻的担忧,因此为了求得心安、消除担忧,他们发明了一些文化活动,比如贴门神、全家守岁。

古代描写守岁的诗歌尤其多,有客观描述的,也有侧重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名为《除夜》《守岁》的古诗也俯拾皆是、不胜枚举。白居易就曾写过多首《除夜》诗,其一云:“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这首诗表现的是在旧岁将去、新年将至之夜,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受。年纪越大,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就越强烈。所以这首诗描写了白居易作为一个老人(过去认为40岁已经老了)对时间的感受和对人生的领悟。

苏轼也写过《守岁》,他写出了儿童和作为成年人的自己的不同感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日,少年犹可夸。”孩子只管玩耍,无忧无虑;但诗人感叹时光荏苒,担心光阴虚度,羡慕少年时光充裕,勉励自己仍须努力。这首诗描绘了同处于守岁的时刻的儿童和成年人,因为年龄、见识的差别,对于除夕夜的不同感受。

除夕夜,长夜漫漫。我们现在在除夕夜可以看春节联欢晚会,古代没有电视,大家就开展娱乐活动,其中之一是喝岁酒。喝岁酒,一方面辟邪,另一方面为长辈祈求长寿。屠苏酒、椒酒,是古代中国人春节期间主要饮用的酒品,故又名岁酒。屠苏是一种草,用屠苏泡酒称为“屠苏酒”。椒酒,又称椒花酒、椒柏酒,是用椒花或加入柏叶浸泡而制成的酒,辟邪。古人饮屠苏酒的顺序由幼及长,先从年少者开始,然后按年龄顺序,由小到长逐人饮少许,年长者最后。宋朝文学家苏辙在《除日》里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一般来讲,按照中国传统礼仪,吃饭也好、吃饺子也好,做什么事都是长辈优先,只有屠苏酒的岁酒是晚辈优先。那么屠苏酒为什么让孩子先喝,而老人后喝?因为幼者是又长了一岁,而老者则是又失了一岁。孩子们先喝是要辟邪,希望让孩子快快长大;老人后喝是让老人慢慢变老,祝愿长辈长寿。

老百姓在春节的时候要聚餐,要喝屠苏酒的习俗在皇宫里面也一样。唐太宗李世民每年除夕都会把大臣招到皇宫,同他一起守岁。而且一边饮酒,还一边互相写诗唱和。比如李世民的诗《除夜》,描述了除夕之夜宫廷中宴会的快乐,表现了唐太宗对未来的的期待:“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