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山:文学经典中的春节:人生百态尽收眼底(6)

摘要:春节是中国最大、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按照传统,从腊月初八开始准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有的地方是正月十六或十八结束),长达一个多月。其间,有许多饱含文化意义的民俗活动。古往今来,春节习俗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也被写入历代文学作品中,成为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它们或记载民俗事实,或抒发个人感想,成为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爆竹行》中的春节习俗:爆竹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表明,当时所谓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响声,以辟邪驱怪。宋代开始有了现代鞭炮,但是南方很多人还是烧竹子。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爆竹行》中则详细描述了苏杭的一户人家在春节爆竹的全过程,表达了诗人新年愉悦欢畅的心情,寄托了诗人对居家平安的美好愿望:“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五)《甲午元旦》中的春节习俗:拜年

拜年,古时指年幼者向年长者跪拜,以及同辈之间互拜,有恭贺新年、祝福添寿之意。清代诗人孔尚任(《桃花扇》作者)在《甲午元旦》中写道:“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这首《甲午元旦》写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诗人描写了当时的过年习俗,如围炉守岁、饮酒宵夜、放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等。当时作者虽已66 岁,但赤诚童心在字里行间清晰可见。

(六)古代春节习俗:看戏

过去人们喜欢看戏,就像我们现在喜欢看电影一样,不同节日看不同的戏,比如端午节要看《白蛇传》《混元盒五毒全传》,春节要看《喜朝五位》。《喜朝五位》的情节是五位男喜神、五位女喜神,在迎新之日来到人间庆贺皇帝一家圣寿无疆,献上一个大喜字。这些特定的时令戏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春节习俗的一个重要方面。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