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自信与力量(4)

摘要:唐朝时,很多外邦人参政议政、掌兵,这说明唐朝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国度。汉朝盛世的“盛”和唐朝盛世的“盛”性质是不太一样的。汉朝的盛是地域广大,是奠定制度的时候;盛唐的盛是广开国门,这需要极大的自信。

(二)道家

1.老子。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个轴心时代,集中出现了一大批卓越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甚至我们的家庭生活。为什么那时候会出现那么多思想家,说起来很复杂也很简单,就是乱,乱了以后大家都在说我的办法有用。孔子的办法就是要恢复周礼、恢复规矩,让大家都做规矩人,做规矩事。老庄的办法是什么,老庄认为这个世道太乱了,不好弄。用老子的话来讲就是有点白费劲。用庄子的话来讲,连白费劲都懒得说,彻底就不干了。每个人对待乱世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总的来讲,老庄和孔孟比较起来就是,由人间世转向大自然,由爱他人转向贵自我,由重人伦转向重天道。

老子的思想比较复杂。老子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这是什么意思?手里拿的东西太多了,就会掉到地上。“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拿得满了不如停下来,能吃几碗干饭就吃几碗干饭。老子认为,一切成长都可能带来坏的结果,比方说一棵树,最开始的时候是小树苗,然后长成小树,很蓬勃、很朝气,长着长着,皮也老了,叶子也黄了。人也是一样,长着长着,就世故了,就没理想了。老子认为任何事物,如果想要保持最原初的状态,就必须要回归,回到最初的那个状态,才能够保持永久的生命力,保持永久的安全。所以老子对最初的状态,是非常在乎的,对于过满的状态是非常恐惧的。在老子看来,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要适可而止,要及时地往回走,所以他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总而言之,在一个乱世里,老子认为不能示强,反应示弱;不应“盈满”,反应“虚缺”,如果你有虚缺,那恰是最好的状态。在老子看来,一个人走向满的时候就是开始物极必反的时候,而且他认为这是万事万物的规律,在这个意义上他跟孔子的价值观是背离的,甚至有的时候是对立的。

很多东西很强的,但是佼佼者反而易折,“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老子的基本价值观。所以老子强调应该示弱,而且认为示弱之后保持有力的强,才能到达终点。比方说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有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总而言之,我打你总能打得着,你打我你老找不着。这是典型的老子哲学的精髓,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什么?就是非对称性的作战。示弱是什么?中国古代著名的战例,许多都是以弱胜强的战例,诱敌深入,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这是中国古代最典型的一种战法。毛主席讲过,《老子》其实是一部兵书,他的示弱核心在于生存,如何更好地生存。所以对老子来讲,一方面,不能满,要有缺,人生难得是缺。老子是貌似无为,实则无不为。上善若水,人要像水一样,看上去是那样的虚弱,但时时刻刻都在滋润你的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庄子。庄子的思想跟孔子和老子都不一样。庄子的生活是什么?是超乎常人想象的生活,他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是一个神话的世界,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世界。那庄子到底想要什么呢?自由。他想做一条无限大的鱼和无限大的鸟,翱翔和遨游在无限的时空当中;对他来讲天下无所谓大也无所谓小,一切都看自己的感觉。所以在庄子的世界当中,是没有绝对的大和绝对的小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只看你想要多大,你想要多小。他举例子,说有一种虫,早上出生,晚上就死了,他自认为很长寿了,但是比起另外一种能活一年的虫,这就算不了什么;人类认为自己活得很长了,但是比起楚之南有冥灵者,就是一种神龟,五百年是一春,五百年是一秋,人这就不行了。活得最长的人是谁?彭祖,彭祖能活八百岁,但在大乌龟跟前,就跟小儿童一样,远远还没活够岁数呢。这大乌龟活得很长了,但比起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岁为一春,八千岁为一秋,都没这树活得长。庄子大部分的故事都是自己编的,他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庄子说不要从别人的富贵中画出自己的贫穷,不要从别人的高大中画出自己的渺小,不要从别人的强大中画出自己的弱小,任何事物是相对的,他的相对论已经到了这种程度。

庄子是针对乱世而发的议论,但这些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庄子说“得鱼而忘筌”,把鱼抓了就应该把网扔了。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是怎么做的?是牢牢地抓住网,不知道鱼在哪儿。庄子认为知识永远是工具,真理才是终极的东西,庄子是很深刻的。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