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自信与力量(7)

摘要:唐朝时,很多外邦人参政议政、掌兵,这说明唐朝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国度。汉朝盛世的“盛”和唐朝盛世的“盛”性质是不太一样的。汉朝的盛是地域广大,是奠定制度的时候;盛唐的盛是广开国门,这需要极大的自信。

(二)盛唐气象

盛唐又是一种气象,版图比汉朝大多了,向北一直到贝加尔湖、向西一直到里海地区。唐朝极盛时期的疆域,国土面积大概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这个时期是谁统治的呢?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如果要数出前五位有作为的君王,我觉得武则天应该列进去。一个女性做了帝王,但后代的评价是正能量的,很不容易。唐朝时版图很大,为什么说它是盛世,我们用很小的数据来说明问题。中国古代都城基本上都是正方形、矩形的,这是从唐代长安城开始的。城市包围着皇城,皇城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皇城旁边都是住宅区,有东市、西市,西市主要是做外贸的,东市主要是租给官商的。唐代的首都长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同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城当时有84平方公里的土地,大家可能没概念,大家知道唐朝当时的皇宫是大明宫,它在整个长安的面积当中是很小的一部分,面积有354公顷,相当于4个故宫,7个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6个巴格达城,3个凡尔赛宫,12个克里姆林宫,13个卢浮宫。现存的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是故宫。中国曾经有过的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就是大明宫。

我想以此来说明,盛世气象有很强大的物质基础。你想长安这么大的城市,有100万人口,说明当时妇幼保健系统很发达,说明粮食的供应很充足,这些的背后都有支撑的东西。100万人口放在现在也不是一个小数字,在1200多年前主要是农业社会,靠什么养活这么多人?大运河就非常重要,从南方把粮食运到洛阳,再通过漕运运到长安。唐朝的外来人口很多,100万人口中有2%是外国人,《唐户令》规定,凡是外国人来到咱这儿,到了哪个省哪个省负责他的吃、喝、穿、住。做买卖的话,做一年买卖的免三年的赋税,做两年买卖的免四年的赋税……这就是引进外资。在农业社会要尽可能多地把人口资源控制在手中,事实上任何情况下,人都是生产力当中最活跃、最有利的因素,没有人什么也搞不成。外国人还普遍参政,有好多外国人在唐朝做官,安国(安息)人安附国,父子三人长期在唐朝为官,被封为男爵。康国人康谦任安南都护府都护,安南都护府就在现在的广西地区。高句丽人高仙芝任河西节度使。高句丽人王毛仲任护国大将军。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晁衡)担任安南都护、御史中丞,晁衡与李白、王维是好朋友。外国人掌兵的还有突厥人阿史那舍尔、哥舒翰;铁勒人仆固怀恩、契苾何力;百济人黑齿常之;靺鞨人突地稽、李多祚;吐蕃人论弓仁、论惟贞祖孙;于阗人尉迟敬德、尉迟青。

这么多的外邦人参政议政、掌兵,说明当时的唐朝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国度。汉朝盛世的“盛”和唐朝盛世的“盛”性质是不太一样的。汉朝的盛是地域广大,是奠定制度的时候;盛唐的盛是广开国门,这需要极大的自信。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漫情怀

(一)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前面讲到思想、讲到王朝,但一个王朝也要有情怀。大家看到明月高挂的景象,肯定就会想到一首诗——《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其实蛮奇怪的,因为它啥都没说,没有故事,没有具体的人物,没有情节,什么都没有,空里来,空里去,就像诗里说的,“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现在留下来的诗就两首,一首没有什么名气,另外就是这首诗,所以当时对他的评价是,张若虚的诗以一篇横绝全唐,一个人一辈子写的诗再多都没用,写得好,一首顶一万首。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唐诗就有5万多首,有几首你能记得住呢?其中有一首就是《春江花月夜》,它这么长,很多人居然还能背下来,就说明美到极点了。有的诗是有句无篇,比方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很多人就记得这两句,为什么呢?因为这两句前面和后面的句子不好,这叫有句无篇。还有的句句都是警句,通篇都是佳篇,指的就是《春江花月夜》这样的诗。像《蜀道难》那么长,有的人也能背下来,为什么?写得太好了。

张若虚是初唐时期的人,诗中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他写了一种很惆怅的心情,但并不沮丧,虽然感伤但并不悲伤,它是美好的,而且充满了一种期待,就好像一个人在十五六岁青春期的时候,对未来总是不确定,总是充满一种淡淡的忧伤。但是,这是充满希望的忧伤,不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青春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未来和希望。

(二)李白《月下独酌》和《将进酒》

古典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表达自由的主题,但是自由的主题用了不同的载体,这里边很重要的一个载体就是酒,李白的《月下独酌》这首诗,我们知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首很有名,其实还有第二首,“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这首诗很痛快,不是所有朝代的诗都能达到痛快的感觉,李白的诗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治疗自己,因为他比较痛苦。为什么痛苦?他自己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很有才华,但是一时半会儿还看不到会被重用的样子,所以他写这些诗都是为了治疗自己,写完之后就发泄出来一些东西,他跟普通人的发泄概念最大的不同,是通过最精美的艺术方式来发泄。像李白这样痛苦的人很多,但是只有李白能够用艺术的方式把他的痛苦表达出来。很奇怪,他表达牢骚和痛苦的时候,用的方式和表现出来的形态让后代人读了有巨大的解放感,所以一代一代受压力的人或者怀才不遇的人,从李白的诗里边找到的不是压抑,不是沉郁,而是一种精神上解放的渠道。换句话说,这个人不但善于拯救自己,也善于拯救千百年之后跟他有同样遭遇的人,所以他的作品能代代相传。这就说明每一代都有这样的问题,而每一代人都有这样的诉求,所以古典诗词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具体的用处,他换不成白菜,也换不成辣椒,也换不成酒,但是他最大的用处是能拯救灵魂、洗涤灵魂,能让一个人在最痛苦的时候看到希望,在最为绝望的时候能够找到前途。特别是那些伟大的作家,他的诗歌总能写到你生命的最核心、最柔软、最敏感的那个部分。“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他的痛苦是黄河之水从天上来,他的痛苦是万古愁。他使用的所有的意象都是超大的单位,速度是最快的、体积是最大的、容积也是最大的,他把人世间的痛苦夸张到了最极限的时候,他用来描写痛苦的方式是超越痛苦的,所以后代人读的时候不会更痛苦,只会更愉快更解放,否则你就不会喜欢李白了。所以中国的古典诗歌从这个意义上讲,的的确确是我们伟大民族、伟大文化的创造性的一个成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表面上看上去每天在忙不同的工作,没有人说自己喜欢诗词,但是当我们真正吟咏诗词的时候,就能够从中获得无穷的力量。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