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自信与力量

摘要:唐朝时,很多外邦人参政议政、掌兵,这说明唐朝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国度。汉朝盛世的“盛”和唐朝盛世的“盛”性质是不太一样的。汉朝的盛是地域广大,是奠定制度的时候;盛唐的盛是广开国门,这需要极大的自信。

五四运动时很激进的一种看法是要废除中国的汉字,现在我们不但没废除汉字,而且汉字在走遍世界,这其实就是从极度的不自信走向自信的一个体现。一个民族的自信和自强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建立在中国几千年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境界

(一)儒家

1.孔子。大家常常让孩子读《论语》,自己却没怎么认真看过《论语》。我们脑子里的印象大都还是上中学时的那点《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那几句。孔子是一个重践行的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这事用在孔夫子身上也最贴切。

《论语》的《乡党篇》里,整篇都是记载孔子的行为方式,不同场合、不同季节的行为方式,吃什么,穿什么,怎么上下班等等。为什么要记录得这么详细呢?就是为了后人学,因为《论语》是在孔子去世100多年之后才出现的,是他的弟子、再传的弟子、再再传的弟子,一代一代,用了将近100年的时间,把他的言论逐步整理发布的。所以《论语》中的那些话,有的可能确实是孔子说的,有的则未必,但思想内核应该是孔子的。

《乡党篇》说的是什么?比如上班,“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什么意思呢?孔子在本乡,很温和恭敬,言语木讷的样子。但在宗庙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比较谨慎而已。为什么?你再大的官,回到自己的老家,也只是本族的一个族人,不要拿你的官职在本乡里嘚瑟,这没有任何意义。孔子的官是代相国,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代总理;而且他还做过司寇,也就是司法部长。孔子一回到老家,就显得笨笨的,很温和、很恭敬,大家说这不是在装样子吗?不是。这里要讲四个字,叫真懂、真信,这是他发自内心的。回到自己家里,他确认了自己的角色。一个人只要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就知道该干什么。但大部分人其实对自己角色的认识比较模糊,比方说我刚当上处长,就觉得我到哪儿都是处长,这就麻烦了。这个角色感在孔子的学说里就是礼,就是规矩,在什么地方就要守什么地方的规矩。你进了市场,只是一个顾客,你要遵守市场的规矩;你回到本族、本乡,就是一般的本族成员,你要遵守本族、本乡的规矩。但回到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为什么?因为你是公职人员,不说话算怎么回事呢?你要守公职人员的规矩,所以比较谨慎。

《乡党篇》把孔子对礼的践行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要不看《乡党篇》,就只知道孔子好像天天在发表言论,教导学生。其实不是。孔子自己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孔子上朝,(国君还没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同上大夫说话,不卑不亢;国君来了,恭敬而心有不安,但又仪态适中。孔子能够有两千多年的影响力,绝对不是因为他说了几句漂亮话,践行的力量是大于言的,马克思说,“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国君来了是什么样?恭敬而心有不安,但又仪态适中。第一,必须是发自内心,绝不是在装样子,而是在遵守规矩。第二,仪态适中,不能过分,过了就失了礼。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