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子,从文明交锋到权利抗争(2)

裤子,从文明交锋到权利抗争(2)

摘要:裤子的“年龄”并非想象中久远,全民都有裤子可穿的历史也不过才一百多年。裤子的演化史,更和文明交锋、阶层划分乃至性别权利有着密切的关系。

裤子在东西方的不同阶层走向

服装的流行一般是上层社会对下层社会的影响辐射,裤子的普及却是从下层社会往上层社会的渗透。虽然东西方的裤子在发展初期都有着被主流文化摒弃的命运,但在被农耕文明吸纳以后,两边的阶层走向却开始分道扬镳。

上衣下裤的服装定式形成后,虽然裤型随时代变迁,裤子一直是西欧男性着装的固定模式。早在公元1-3世纪时,欧洲的制裤工艺就已经出现领先优势,现存于荷兰霍尔斯特博物馆的一套男装服装就是衬衫和裤子。进入中世纪以后,欧洲男性的腿部服饰流行三种,即裤子、长筒袜或短袜、裹腿布;文艺复兴时期尤其是16世纪后半叶,在紧身袜的上半部膨胀凸起的南瓜裤在宫廷中颇为流行;18世纪的男性马裤松紧适度,裤子的剪裁紧贴下肢且多为皮革制作。无论裹腿还是裤子,长筒袜、马裤抑或西装裤,都是欧洲男装的形象标识,与东方对裤子的遮遮掩掩形成鲜明对比。

东方在胡服骑射以后,连裆的下身穿着从骑兵开始,逐渐向底层劳作者流行。由胡服而来的合档裤子被称作“褌”,是行军作战、下田劳作以及仆役的日常穿着。褌的裤脚长度一般超过膝盖,可以看作长裤;而短于膝盖之上的褌则称为“鼻犊褌”,状似短裤。唐代名画“浴马图”中,“弼马温”们身上穿着的就是这种服饰,至今在日本相扑运动员的下身装扮上,还可以看到“鼻犊褌”的遗风。魏晋南北朝是众所周知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杂居过程中,服饰作为文化的最外层得到了充分交融。“胡服”方便合体的优势被充分汉化吸收,一时间成为流行风尚继而大范围普及。到了宋代时,裤子已经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穿着,食卧也不必正襟跪坐,中式家具的样式也随之改变,桌椅、床榻的高度都跟着使用习惯调整。

然而上流阶层对于这种合裆裤却异常排斥,一是合裆裤的发明本就是为了骑马劳作的便利,上身短衣、下身裤子的短褐是下层劳作、出卖体力过活人的穿着;二是自周朝以来,因为衣、裳、胫的组合限制了身体大幅度动作,发展出了礼仪之邦一套关于行、坐、跪、卧的完备礼节,宽衣大袖才是士族男士的特征。席地而坐、随意伸开双腿像个簸箕的坐法尤其大不敬。有身份的人即使是穿着裤子,也要用外罩长袍将其隐藏起来,男女莫不如是。贵族妇女喜欢裙内穿裤,裤上绣花,外穿的合裆裤只有在骑马时穿着。

这种穿衣习惯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在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的咸亨酒店里,来店喝酒的顾客就依据露不露出裤装而划分两类群体,付不起多一文钱、站着喝酒的“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长衫马褂才从男性的日常服饰中消失,工装裤、西裤、运动裤不分阶级地出现在各类职业人身上。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