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城堡的兴衰轨迹:起于硝烟终于炮火(2)

欧洲城堡的兴衰轨迹:起于硝烟终于炮火(2)

摘要:发端于9世纪、10世纪的硝烟,兴盛于13世纪、14世纪的战火,从15世纪、16世纪起走向衰落,由欧洲封建制的建立而崛起,又随着封建制的瓦解走向终点,这就是欧洲城堡的兴衰轨迹。

脱胎换骨

最早的城堡并不如今天所见的宏伟华丽,从征服者威廉在战场上快速搭建的简易木堡就可见一斑。对于木制城堡通常有一个误解,认为其是石制城堡出现前的昙花一现。而事实上,木制也好、石制也罢,两种质地的城堡几乎同时出现。在欧洲城堡的历史上,木制城堡因便于就地取材、造价低廉的优势,反而占据了城堡的大多数,不仅广泛建造在欧洲11-12世纪,甚至晚至13-14世纪都继续新建。同样,巨大的石制城堡也早在诺曼征服期就显露地平线,如威廉一手建造的白塔,因使用了巨大的白色石材而得名,后来逐渐被历代国王扩建成赫赫有名的伦敦塔。

所以,城堡的发展主要不是在材质而是结构。从建筑工艺上看,按城堡类型出现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山冈-城郭式、主楼城堡式,以及同轴城堡式。

山冈-城郭式又称为土丘内庭式城堡,最早的城堡建造者们即开始懂得利用修建在陡坡上居高临下的优势,辅以塔楼、栅栏和壕沟加强防守和周边形势监控;有时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土丘,也会将壕沟里挖出的土壤堆成一个人工小丘,由此一来70%以上中世纪早期的城堡都是山冈-城郭式。

随后出现的主楼城堡式的设计突破了地形限制,方形主楼自身就有足够高度,不再受必须建于山丘的局限,11世纪法国北部到处可见这种方形石制城堡。

再往后发展,同轴城堡开始出现。这是有着两堵以上互为同心圆的城堡护墙样式,内墙远高于外墙,方便弓箭手射击,外圆内方的设计不给敌人任何展现平面、分散了火力,而城堡内部空间既华丽壮观又适宜居住。

军事建筑的防御功能随着进攻方式的改进不断加强,在历史的进程中城堡也不断被强化和巩固。要塞、城墙、外堡、箭塔、城垛、壕沟、护城河、吊桥、闸门……从简陋的土丘内庭式到12世纪以后功能齐备的庞然大物,城堡逐渐脱胎换骨,成为今天我们熟悉的模样。在伦敦塔的城堡里,山冈土丘、方形主楼以及同轴城堡的形态都能找到样本,这是因为跨越了千年的伦敦塔从1066年起就不断扩建成一个多元组合的城堡群。

像伦敦塔这样被盖在先前防御工事遗址上的城堡还有很多,除了遗址重建,城堡的选址还与资源以及军事要塞紧密联系在一起:建在教堂附近的城堡,也承接了一部分堂区的功能;建造于庄园、森林和鹿苑边的城堡,无疑是对当地资源的一种控制;70%以上的欧洲城堡建造在乡村;控制着军事和经济命脉的水路要塞与海岸边境,当然也城堡林立。

从13世纪起,城堡的军事职能逐步淡化,而居住生活功能越来越受重视。在追求等级和地位的“野心时代”里,城堡的象征意义和领地属性使其成为一种再好不过的炫耀符号。华丽的城堡最能显示贵族身份地位,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城堡上的箭垛——修筑箭垛需要获得王室的批准,获得筑垛许可几乎就相当于获得贵族身份牌照,凭此进入显贵圈子。旧式阴冷的城堡被改造为有灯光、采暖和其他生活设施的居所,高大的窗户与烛台、壁毯让14世纪以后的城堡尽显奢华,但在军事上反复被骚扰的英格兰南部沿海、北部威尔士和苏格兰边境,像多佛这样的城堡,军事功能依然被强调。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