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中央召开统战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第一部党内法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该条例的颁布实施不仅促使统战工作进一步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而且提出了不少新的论断。比如,关于民族工作从传统的“四个认同”调整为“五个认同”,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把民族宗教工作的本质概括为“群众工作”等等。2015年8月,习近平在中央召开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强调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015年国庆节前夕,习近平在邀请来自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的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来到北京参加国庆活动时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各民族自己的梦。中国共产党就是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一路前行。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再次强调“5个认同”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而且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提炼出了各民族是互相离不开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基础,建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推进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思想精华,也是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理论主线和指导方针。于2016年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及相关会议就按照上述思想做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
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部署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民族工作战略,把“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写入党代会工作报告,写入新修订的《党章》。从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后来明确“筑牢”和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是简单的词汇变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关系的深刻反映。党的十九大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顺应这种形势,把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让祖国每一寸土地都能成为各民族同胞共居的家园,让各民族同胞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铸中国梦”的时代华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深刻回答了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及新修订的《党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一家亲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