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新发展理念 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2)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新发展理念的思想和方略,把对“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要从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经济体制两方面着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

其三,新发展理念根据新时代约束条件的变化,根据现代化新的历史进程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科学地丰富了“发展”的内涵。新发展理念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包含了一系列对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刻历史要求:经济增长的动力要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为主;经济发展的逻辑要从总量非均衡扩张式增长转变为结构均衡协调发展;经济发展的成果要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变为更多地体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共享;经济发展的生态要从外在于发展转化为发展本身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的国际格局从边缘转化为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形成人类发展的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历史性变化,赋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全新的内涵,对“发展”本身提出崭新的要求,新发展理念是对这种新的历史变化和要求的高度概括。

其四,新发展理念强调了发展目标上的结构同步性,强调发展中的“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就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而言,发展的根本在于质量提升和质态改进,即效率的提高和基于效率改进基础上的经济结构优化,特别是产业结构高度的演进,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以及建立在经济要素投入规模不断扩张基础上的经济产出的数量增长。早期关于“经济发展”的认识通常是把经济发展定义为“经济增长”。特别是基于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迫切要求,为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陷阱,在探讨“贫困陷阱”产生的原因时,经济学家往往将其归结为投资增长不足,进而导致贫困再造贫困的累积性循环效应,因而不断扩大投资带动经济规模扩张以增加就业机会成为实现发展的根本。显然这种对“经济发展”本质的理解具有严重的历史局限,没有看到经济发展本质的重点在于结构升级。社会经济发展上的真正差异,不仅在于经济数量水平的差距,更重要的在于经济结构上的差异,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不仅是数量水平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结构特征上的不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之间的区别,本质上体现在经济结构首先是产业结构上的区别。因为,结构变化是长期累积而成的,结构变化的动因在于效率的提升,结构演变是效率改善的结果,而效率的改善又只能是创新的结果,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只有坚持长期和持续不断创新,才能够真正引起效率的持续改善,进而推动经济结构的演进,推动经济实质性发展,而不是单纯的数量增长。新发展理念要求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性,集中体现了对经济发展中质态演进、结构变化的强调。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