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当前,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和较高隐形门槛,特别是政策供给不足是制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点就是要创新推进分区域差别化的农民工落户政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今年再进城落户1300万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新型城镇化的背景

 201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49.95%,2011年突破了50%。同时,城镇化的速度也出现减缓,2010年以来,我们每年城镇化的增长速度在0.98个百分点,比前10年,也就是2000年到2010年减少了0.4个百分点。2017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8.52%,已经迈入深度城镇化的阶段。

相较于新型城镇化,以前的城镇化出现了几个问题,主要呈现为:第一,依靠劳动力廉价供给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第二,依靠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来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第三,依靠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这三种模式我们称之为原有的旧型城镇化,这种模式需要改变。

从国际上看,当城镇化率达到50%的时候,欧洲、美国和日本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因为在此之前,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肯定会积累一些矛盾,一般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调整,如果处理得不好,比如巴西、墨西哥,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贫民窟的问题,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城镇化质量比较低的问题等等。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果不进行正确引导,或者说不把城镇化质量放到比较优先的位置的话,可能会影响到现代化的进程。2014年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是党中央、国务院第一个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规划文件。

2013年12月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为,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国家对新型城镇化的引导。

二、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

新型城镇化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第一大任务。实际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有四大战略任务,包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是在城镇享受和城镇户籍人口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国家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三步,到2020年要实现三分之一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相当于7000万人,而另外三分之二的人口,大概有1.4亿左右能够享受相应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到2030年实现三分之二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也就是说再经过10年又有7000万人落户到城镇,而其他人就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到21世纪中叶就彻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