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质量和水平(2)

切实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质量和水平(2)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是当前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知识密集度最高、高层次人才就业最集中的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存在明显短板,应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以创新为基点、以深化改革和持续开放为关键举措,加强政策支持、完善监管体系,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同时,近年来企业各项成本上升较快,挤占了一定利润空间,影响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长期投资,行业创新活力不足。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源密集、“轻资产”特征突出,从银行体系获得贷款较难,高端人才税收负担偏高,“营改增”后部分成本和进项无法抵扣,加重了企业综合成本。这些都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发展。

四是监管制度不适应快速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许多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是在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的双重作用下,依靠市场力量发展起来的,历史短、速度快,相关监管部门缺乏对新业态发展趋势及时准确的判断和把握,客观上也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监管制度和政策体系。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新兴服务市场无序竞争现象日益突出,部分领域风险隐患较大,这也制约了产业健康发展。对此,监管部门需尽快转变监管方式,加快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监管模式。

多措并举持续推动

向改革要动力 向升级要活力 向政策要支持 向体系要潜力 向开放要空间

进一步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需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实发力。

一是继续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推动有关生产性服务业的改革措施尽快落地,加快清理完善涉及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法规,推进投融资改革和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修改。具体来看,应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准入政策进行清理,破除行业垄断、地方保护等隐形限制;进一步放开民用机场、基础电信运营等领域,加快社会资本进入金融、信息等领域的步伐,拓展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和发展空间;放宽民间资本投资的税收抵免政策和纳税扣除适用范围,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生产性服务产业。

二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协调推进去杠杆、防风险任务,尤其要严厉打击互联网金融欺诈等行为,引导金融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推进工业主辅分离和事业单位改革,培育一批专业性强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企业,推动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研究制定国家服务业标准规划和行动计划,尽快在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出台一批国家标准,研究制定推进提质增效的政策措施。

三是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应加大财政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资金投入,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和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优化国家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使产业项目资金从支持固定资产投资,更多向人才、技术等创新投资倾斜。结合“营改增”、个人所得税改革,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税收支持政策。根据生产性服务业“轻资产”特点,调整相关管理办法,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租赁等新型商业模式,引导企业采用新理念新技术拓展服务范围。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健全相关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开展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的建设。

四是推动构建社会化、多元化的服务监管体系。改变传统监管方式,积极探索适应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的监管方式。探索建立服务业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促进服务业跨界融合监管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重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全程协同监管。鼓励多方参与,实现从政府单一监管模式到社会多元化监管模式转变,最终建立起政府、协会、第三方机构、社会组织和媒体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灵活有效的社会化、多元化服务监管体系。

五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新一轮开放。要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的体制改革,在有序开放、规避产业安全风险的前提下,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逐步与国际通行的开放规则接轨。制定针对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引导外商投资投向商务、设计、电信等高端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利用外资结构。加快总结和推广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区域的经验,继续推动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生产性服务贸易规模和比重。打造“中国服务”品牌,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的谈判,在制定国际贸易规则和行业标准的过程中占据主动。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