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扩张
整个20世纪前半叶,中国人民不仅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同时也在进行着反分裂的斗争。与印度不同,中国的斗争赢得完全的胜利。
20世纪初,世界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就出现大规模的义和团反帝爱国主义运动。1914年,欧洲爆发世界大战,欧洲列强对中国无暇顾及,中国国共第一次合作并取得北伐统一战争的胜利。1927年国共分裂,日本利用中国国内战争大举入侵中国。40年代初期,日本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有意识将中国版图分裂成好几块,亚洲的地理政治版图已近欧洲的破碎形势。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是把自己当成是东方不列颠,但他缺少英国的外部地缘政治环境。英国面临的是破碎地带,而日本面临都是些大块头国家:东边有美国,西面还有中国,北面还有俄罗斯。在这几个“大块头”中,日本人用了50年(1895~1945年)的时间竟将中国由外及里地分裂了:一方面是将中国国土分裂:在东北弄了个“满洲国”,在华北又搞出个“自治”,然后又在华中华南扶起个汪精卫伪政权,让这些板块在与重庆和陕北的抗衡中相互牵制。日本人明白,保证日本崛起的前提是把亚洲变成欧洲式在破碎模式。另一方面是将中国经济碎化。他们在中国殖民区按照英国的方式,强化东北的重工业,培养天津的轻工业,至于中国南方原本很有优势的纺织业等,则被日本人全部摧毁。日本人是侵略军队走到哪里,商人就跟到哪里,一切为了日本本土的经济为服务,日本将其本土作为亚洲经济的资本中心,其余都是外围地区。
但是,日本人还是失败了。它败在哪里呢?败在战略哲学上。日本人的战略是没有哲学的。
哲学是讲边界的,战略哲学是讲力量的极限和底线的。好的军事方案是敌人越打越少,坏的军事方案是敌人越打越多。当年日本人的扩张似乎是没有极限,对手无限增加:先与中国结怨,后又北上与苏联结怨,与苏联修好后又南下打过南京又与英法结怨,最后直冲珍珠港,终与世界最强大并有巨大战争潜力的美国结怨。
当时想分裂中国的不是只有日本一家,美国曾想与日本分割远东,而日本则想独吞,日本与美国开战并战败后,美国便联合苏联瓜分远东。解决欧洲战场并分割了欧洲之后,美苏便转向中国。他们都希望中国大陆破碎,但也不能过于破碎,但无论如何不能统一。1945年7月斯大林对蒋经国说“只要你们中国能够统一,比任何国家的进步都要快”[73]。当时美苏是想以长城为界限分裂中国:长城以南留给美国,长城以北为苏联势力范围。这种想法最终体现在美苏拉着英国共同签署并为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承认的《雅尔塔协定》。但是毛泽东就是不认这个邪,不听斯大林不要过江的“建议”,要“宜将剩勇追穷寇”,最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打过长江,雅尔塔协定也瞬间变成一纸空文。为此,我们真要感谢毛泽东那一代共产党人,并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试想如果毛泽东当时顾及斯大林的“建议”,止步于长江北岸,那中国东北就将继续为苏联人所控制,西藏也势将不保;果如此,今天的南方人到过北京来说不定还要有几次“过境签证”。这样的后果对中华为族说来是灾难性的。关于此,李宗仁本人后来在其回忆录中也作了深深的悔罪。他说:“如果美国人全力支持我,使我得以沿长江和毛泽东划分中国,中国就会陷入象今天的朝鲜、德国、老挝和越南同样悲惨的局面了。南部政府靠美国生存,而北部政府也只能仰苏联鼻息,除各树一帜,互相残杀外,二者都无法求得真正之独立。又因中国是六亿人的大国,这样一来,她就会陷于比前面提到过的三个小国家更为深重的痛苦之中,而民族所受的创伤则恐怕几代人也无法治好了。如果这种事情真的发生了,在我们敬爱祖国的未来历史上,我会成为什么样的罪人呢?”[74]
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统一远比分裂的速度快。我们看,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被分五六块,1945年又成了两块,到了1949年就为中国就统一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这样的速度有赖于中国人擅长于综合并因而高于西方形而上学的思维形式。日本似乎是东方思维的“异类”,既没学好东方哲学,也没掌握西方哲学,其文化没有深厚的根基,这才出了“东条英机”,才挨了原子弹。日本人至今不明白自己败在何处,死不认输。
战略家在设计战略目标时,不在于目标的逻辑合理,而在于目标所涉对手数量的合理:如果有两个或以上的对手,这个目标就不可行了。道理很简单:“1-2=-1”。当年俾斯麦为统一德国,在南方打败奥地利后,皇帝身边的将军还要直捣维也纳,俾斯麦就死活不答应。因为这意味着德国要在奥地利这个对手之上再添加了法国和俄国,这是德国国力不可承受的结局。俾斯麦在回忆录中说他当时“情绪极坏”,真想跳楼以死相谏。[75]俾斯麦是离拿破仑帝国的失败并不远并从这场大劫难中悟出战略哲学的大政治家。基辛格说俾斯麦“由于他了不起的建树,使得他所缔造的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两度遭到外国占领及国家分裂达两个世代之久,却仍巍峨屹立。”[76]与大和民族不同,德国是有哲学素养的民族,他们的战略有弹性,所以很快就平复了战争的创伤。
罗斯福去世后,美国人在欧洲人面前从奴隶到将军,此后的美国战略开始飘飘然并失去了有限性哲学。1946年3月,丘吉尔一纸“铁幕演说”把美国人忽悠到了朝鲜战场。麦克阿瑟压根就没有想到毛泽东中国还能作与不可一世的美国作战。1950年10月15日,放心不下的杜鲁门总统亲自飞赴威克岛与麦克阿瑟讨论朝鲜局势。杜鲁门希望得到有关中国或苏联是否会干涉的“第一手情报和判断”。麦克阿瑟以赵括论兵的口气告诉总统,朝鲜人“他们只是为了保全面子而战。东方人宁可死也不愿丢面子”;“我希望能在圣诞节前把第八集团军撤到日本。”[77]当杜鲁门总统问“中国人或苏联人干预的可能性有多大”时,麦克阿瑟回答说:“很小。假如他们在头一两个月干预,那还管用。现在我们已不再害怕他们干预了。我们不再畏首畏尾了。[78]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美国被中朝人民军队打爬在三八线以南。
罗斯福之后的美国人不明白雅尔塔体系对于美国世界地位的意义。事实上,只有这个体系才能保障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本是周瑜打黄盖的关系,有矛盾也是在雅尔塔框架内的利益调整,而不是打破这个框架的“零和”式毁灭。这些话,在极右的麦卡锡时期,作为雅尔塔体系的重要奠定人马歇尔已不能再说了,而其他后来的美国政治家也悟不出来。这时除了马歇尔之外的美国人个个好象暴发户,发了财就不知天高地厚,就胡来。当时美国闻“左”色变,搞极右,不反共,勿宁死;不反共,就是公敌。当时的战略家是乔治·凯南,大忽悠。基辛格说“凯南的成就是,到了1957年,自由世界所有的矮墙都已配置卫兵防守,他的观点对此有决定性的贡献。”麦卡锡加上凯南,将美国大兵推向全世界:你共产主义在哪里,我美国就打到哪里。可共产主义是思想,美国派出的兵可是人啊,思想到过的地方美国都要派兵去,美国就是象唐·吉诃德一样在与“大风车”作战,这样就透支了美国的国力。在尼克松上台之前,美国接近衰落。尼克松主义带来了美国的中兴。苏联解体后,美国又开始狂热,又在犯同类错误,进入21世纪后,美国与其扩张速度同比地衰落。
事实上,二战之后,欧洲,尤其是英国,一直对美国心存不满,要报一箭之仇敌。印度于1950年初就跟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们知道,印度是英联邦国家,在当时,英国对印度仍有较强的控制力,没有英国的指示,印度不可能那么快跟中国建交。那为什么英国会同意印度去承认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呢?这个是老英国的那一套,英国要用中国消耗美国。丘吉尔之后,英国一直唆使美国冲在前面与“社会主义阵营”对抗,耗尽美国。尼克松明白这一点,与中国建立战略盟友关系,由此挽救了美国。现在美国又忘记了这一点,被英国人怂恿着冲到巴尔干和中亚。科索沃战争后,美国人帮着欧洲实现了二战前的地缘政治版图,美国将面临着二战前欧洲与美国抗衡局面。21世纪始,英国首相布莱尔也忽悠着美国冲上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将再次美国拖垮。美国撤离中亚以后,欧洲向美国叫板的声音还会更响。在亚洲崛起的今天,美国的东翼即大西洋东岸也开始有了危险。今天的历史又有了“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的回响。这对我们中国就是很好的战略机遇期。
2010年9月,布莱尔在其出版的回忆录中表示他“不后悔当初做出参战的决定”。这话一般的英国人读不懂,但能让长眠于九泉之下的丘吉尔感到欣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