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4)

张文木: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4)

造成中世纪西方人对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的顶礼膜拜的原因,是那个时候我们中国在农业全球化中所处的领先和主导地位。当时13世纪后半叶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感觉,就像前些年我们有些人去美国的感觉一样。

“王侯将相宁有种”,家国运势不守常。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是天生的文明大国。中国在中世纪时曾是世界强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超级大国”。我们农业发达,在农业全球化的时代,不采用农业生产的民族是不行的。在农业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自有公论,不必多说。西方地缘政治学先驱麦金德在其《历史的地理枢纽》的讲演中曾告诉那些持“欧洲中心论”观点的同行说:

正是在外来野蛮人的压力下,欧洲才实现它的文明。因此,我请求你们暂时地把欧洲和欧洲的历史看作隶属于亚洲和亚洲的历史。因为在非常真实的意义上说,欧洲文明是反对亚洲人入侵的长期斗争的成果。[37]

一个民族要走向世界,首先给世界贡献的不是国内生产总值,而是世界观。与西方靠所谓“马太效应”即发展以损坏为前提世界观相比,中国人的世界观有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如《孟子·答梁惠王问》中说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38]正是这种世界观才使中华文明延绵数千年而活力至今不衰。

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比以前曾引领世界的民族更先进的世界观,这个民族就无法走向遑论引领世界。曾以金钱和拳头豪走天下的西班牙和蒙古,在世界历史上留下的仅是一段传说,而古代罗马、中国和近代英国、苏联、美国,都分别为西方世界和东方的世界治理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贡献了更为先进的世界观,并由此成为一个时代文明的引擎。我们过去常说英国走向世界是由于英国人为世界提供了工业革命。这个话不够准确。与中世纪的中国并不是仅凭农业而是凭其较同期其他国家更先进的世界观立于民族之林的道理一样,实际上,英国人主导近代文明的原因是他提供了较封建时代更为进步的世界观。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