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当今中国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

【2018-06】当今中国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

——访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院特聘教授陈学明

李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采编记者,以下简称大会记者):陈教授,有些人对当今中国还需不需要马克思主义产生了疑虑。甚至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排斥个人利益的观点是不合时宜的”,对此您怎么看?

陈学明教授(以下简称陈学明):中国正在实施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为驱动力的,而人们长期获知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集体本位”的基础之上的,这样就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是否因排斥个人利益而不合时宜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利益的观点真正不合时宜了吗?马克思既说过“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也认为“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开放,既是一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运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辩证思想的回归。市场原教旨主义正在摧毁人性,当连一些西方学者都主张对肆无忌惮的个人利益至上进行制约时,难道中国人反而应该放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中的个人本位主义的批判立场吗?我们不能纵容市场原教旨主义在个人利益至上的名义下摧毁人性,必须辩证地看待市场经济时期的个人利益,在张扬与限制之间保持张力。

大会记者:一些人把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视为适用于全人类的“普世价值”,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因在价值观上“独树一帜”而丧失了指导意义,您觉得这些看法是否正确?

陈学明:我们看到,一些人一方面热衷于推崇西方的“普世价值”,另一方面因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西方的“普世价值”不相一致而对之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这里既有必要认清西方的“普世价值”的实质,更有必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真正内容之所在。西方国家口头上奉行“普世价值”,实际上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当一些美国学者都承认美国实际上奉行“本国贫困儿童必须救助,别国的儿童可以杀害”时,谈何“普世价值”?所有的冠冕堂皇,只是意味着西方的政客习惯于用道义性来掩盖自己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承认人类文明的价值共识:一种价值追求要产生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必然反映文明的前进趋势能有效地推动社会前进,必然反映人性的道义要求,必然具有强大思想吸收功能。马克思主义本身即是。我们要人类文明的价值共识,不要西方政客的所谓“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对人类文明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大会记者: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在革命时代具有历史必然性,而到了建设和改革时期已经失去了时效性。您觉得这种看法对吗?

陈学明:当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由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是一种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革命理论,而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建设和改革的执政党,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说不通了。说马克思主义仅仅是“革命理论”,这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实际上,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指导革命,却不能指导建设,这种观点首先暗含着一种革命和建设的二元论。这种二元论是对革命和建设关系的简单化的、僵死的、偏颇的理解。“破旧”与“立新”是马克思主义不可分割的两面,“建设一个新世界”是革命的落脚点,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最后的斗争”是为了消灭阶级,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一个四分五裂、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日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最具说服力的建设性成就。只要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僵化体系,就会坚信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马上打天下”的理论,而且也是“马下治天下”的理论。

大会记者:有的人认为,既然选择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那就应该放弃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对这种观点,您怎么看?

陈学明:其实,中国共产党人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马克思主义集西方文明之大成,又在苏俄和中国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最高成就。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文明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并有效应对西方文明的挑战,实现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差异性更有亲和性,正是两者在中国大地上的互补共生,才最终形成了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不能成为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但可以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资源、工具或营养,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个构成要素。

大会记者:有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与马克思主义无缘,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理论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请谈谈您对此的理解。

陈学明: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有些人就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与马克思主义无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际上已成了明日黄花。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民主社会主义,更不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姓社”不“姓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九十多年探索和奋斗的结晶,具有其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是有自己的底线的,底线之一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不容放弃。 事实非常清楚,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既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分,也有值得借鉴的西方精华的因素,但主要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作用。

大会记者:最后一个问题,当今中国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具体有哪些原因?

陈学明:理由有四:其一,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实现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现实清楚地表明,没有一种政治力量能取代中国共产党承担起这样一种历史使命。而选择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中国人民从事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就是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公开声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如果中国共产党放弃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那么中国共产党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性质,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也就失去了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这一中国梦的合法性和精神力量。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社会共同体得以存在的思想基础,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和规范力量。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实现民族振兴的伟大斗争,首先必须确立能够统领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用这一指导思想来铸就全国人民的共同精神依托。而中国共产党用来统领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

其二,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应当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背景相符合。中国共产党把实现民族振兴、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当今中国人民的现实目标,正在用这一现实目标来激励和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奋斗。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中国人民脚踏实地为实现党的现阶段目标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当下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当代人这一棒的优异成绩。但是,强调做好当下的工作,实现现阶段的纲领,不等于放弃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实际上,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符合的事,有没有更崇高的指向,是不是在崇高的信仰下做这些事,精神境界是大不相同的,其结果也是大相径庭的。关键在于,当今中国人民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崇高理想?无疑,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思想智慧的最高境界,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为人类确立了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的理想。

其三,中国人民目前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道路。它既不同于前苏联的那种传统社会主义的道路,也有别于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我们的道路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这条道路的形成,一方面有赖于我们的实践,另一方面也必须借鉴科学的理论。在我们所要借鉴的理论中,当然既有西方的理论,也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必须指出,在我们所要借鉴的各种理论中,马克思主义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点进行理论创新,在此基础上吸收其他的理论精华。这是由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的性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品格所决定的。

其四,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当然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创新理论”的指导。问题在于,能否进一步归结于马克思主义,能否用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来证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重要意义,有人可能就存在着不同看法了。确实,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注重理论创新,注重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注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但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前提的。纵观当今中国“创新理论”的几个组成部分,可以说每一个部分都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不从文本、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出发,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取向,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创新性地提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些“创新理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如此说来,论证了这些“创新理论”在当今中国的重大意义,也就是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当今中国的重大意义,“创新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看家本领”的地位,与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看家本领”的地位是一致的。我们所说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而不是对其他什么“主义”的“创新”。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