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认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2)

深入认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2)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摘要: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变革的重要理论基石,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回应时代关切、促进实践发展中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打牢实践观基础。为此,需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

弘扬革命精神,坚持破立并举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也是推动变革的根本力量。40年前,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伟力解放思想、破除桎梏,拉开了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序幕。改革的过程是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在破中立、在立中破、破立并举的过程。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各方面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日渐完备。然而,新的体制机制确立后,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又会出现新的不合时宜之处。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和巨大优越性,除了改革,别无他途。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波澜壮阔的斗争历程,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的实践意志、革弊鼎新的实践锐气、纵横捭阖的实践艺术。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制度自信和改革创新有机统一,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旺盛生命力,对此我们充满自信。但也应看到,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相比,同参与激烈国际竞争的要求相比,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任务相比,我们的制度机制仍存在不足,尚未成熟定型。只有保持朝气蓬勃的革命精神,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才能进一步发挥其优越性,进一步增强制度自信。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现实,面对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但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和思想观念转变,要正视社会利益分化的现实,加紧建立利益协调平衡机制;把握改革深水区矛盾问题的特点,确保全面深化改革有条不紊推进;看清我国发展新阶段的实际,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刻认识基本国情,更好实现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才能保证我们的举措和行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历史前进方向。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