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丰收节”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农民丰收节”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国务院公布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批复指出,关于申请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请示收悉,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具体工作由农业农村部商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就是秉承了“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宗旨,坚持农民主体、政府引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此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早日实现农业强、农场美、农民富的目标。

以节日汇聚人气。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凡是发展兴盛的农村,人口必然兴旺。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向前,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在城市工作、定居,而留守农村的多是老人和孩子。缺少人气,乡村振兴也就无从谈起。对此,汇聚人气,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首要一步。

此次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正是汇聚人气的有效方式。节日的设立虽不能直接让广大青壮年返乡,但却让亿万农民有了自己的节日,让庆祝丰收、享受丰收再次成为令人向往的事情,让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有了更加有效的表现平台,如此传递出来的是国家更加重视“三农”问题,并决心大力发展农村农业、尊重农民的积极信号。这不仅可以给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以信心,让他们相信回家就业创业既能解乡愁,也会有广阔前景,而且可以让更多的有志之士将创新创业的目光投向农村,将社会资本引入农业。如此一来,农村的人气就会旺起来,人气旺,产业自然会旺。

以节日融合产业发展。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发展疲软,农民对农业发展缺乏信心,都不愿意种地,纷纷“逃离”农村,而这造成了农村大量田地的闲置,导致村落逐渐荒凉,农业发展趋向没落。此时,融合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将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出路”和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当前,人均GDP已经接近9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也得以极大提高,在这样的新时代,人们对旅游休闲有了更多的需求。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美丽宁静的田园风光更加向往,乡村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的新需求。此次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正是以人们的休闲需求为出发点,以促进乡村振兴为落脚点,立足农村的绿色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挖掘古代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文化传统,结合民俗表演、技能比赛、品尝美食等趣味活动,开展观花赏景、采摘体验、农业嘉年华等积极探索,最大程度融合农业和旅游业,提升农业的“附加值”,为乡村振兴提供最佳的产业结合点。

以节日传播农耕文化。节日因文化而丰富多彩,文化因节日而源远流长,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是如此,“中国农民丰收节”也不例外。自古中国就有庆祝五谷丰登、祈盼国泰民安等传统习俗。加之,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形成了农民勤劳朴实、勇于创新创造等优良品质,以及指导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等智慧,这些都是值得传播和传承的农耕文化,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也是乡村振兴的最坚实的基础。虽然当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极大变化,传统的农业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农耕文化中的勤劳朴实、创新创造等优良基因却值得传承。乡村振兴需要勤劳奋进的合力、创新创造的推动力。而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正是为农耕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更好平台。各项节日庆祝活动,或采摘瓜果、或参观劳作工具、或参与耕作,都能让人们在参与的乐趣中感受鲜活的农耕文化,让勤劳朴实、创新创造等各种优良品质,绿色、低碳、环保等先进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支持、参与、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8/0625/1006298.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3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连元博校对:刘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