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的脱贫故事,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
宁德的脱贫故事,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心为民的深厚情怀。在宁德的两年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用脚步丈量了闽东的山容海纳。第一次进出下党乡,沿着山中小径徒步两个小时进村,又用三个小时披荆斩棘走出深山。在下党乡的扶贫现场会上,他把老百姓找遍全村送给他的仅有的一瓶罐头,送给了一位老婆婆。这样做,是因为他始终“把心贴近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生动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宁德的脱贫故事,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滴水穿石的战略定力。针对福鼎市的自然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坚持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我们的山上就是“银行”了,这与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发扬钉钉子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三十年久久为功,千万人命运转折,曾经被列入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宁德,到今年4月,累积脱贫77万多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28%。宁德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滴水穿石、一锤一锤钉钉子的巨大伟力。
宁德的脱贫故事,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施策的思想方法。田地极度稀缺,山海资源丰厚,是福建的突出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9县深入调研后,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挂”在山上、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赤溪村,创造性地提出整体搬迁思路,将12个自然村陆续迁出。背靠太姥山景区,赤溪村做足了生态优势和山地资源的文章,2017年人均收入达到16000多元,村财政收入达到80万元。如今,赤溪村旅游扶贫,柏洋村产业致富,下岐村海蛏养殖,等等,无一不是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结出的累累硕果。
宁德的脱贫故事,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行动至上的务实作风。1989年的下党乡,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贫困如大山围困、重石压心。面对这样的困难,习近平总书记没有犹豫,在下党乡之行的第二个月,拿着上面“翻箱倒柜”下拨的72万元,下党公路和电站两个项目先后动工,一举解决了脱贫的两个最大瓶颈。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