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稻香”满高原——从迪庆粮食生产发展历程看改革开放40年

风吹“稻香”满高原——从迪庆粮食生产发展历程看改革开放40年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迪庆广大农村已经较好地解决了吃饭问题,虽然供需略有缺口,但实现了粮食产销的基本平衡。数据显示,1978年,迪庆州人均有粮180.5公斤;到1990年,人均有粮339公斤。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发展粮食生产,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是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以来,迪庆采取多种措施,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龙头企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遍地开花,山多、粮少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家家户户过上了吃饱穿暖、阔步奔小康的好日子。

饥一顿饱一顿是常事

迪庆地广人稀,垂直气候明显,山地多、坝区少、耕地更少,农业生产力水平不平衡,人均粮食占有量低,是典型的缺粮州。在计划经济时期,每一粒粮食都显得尤为珍贵。“娃娃们黄挎包里放个碗,开饭时间到了就跑到公社食堂喝碗稀饭,饿肚子是常事。”父亲回忆说。

父亲出生在建国初期,那时候家里姊妹多,还没小学毕业,父亲就被迫辍学帮着家里干活。自那以后,父亲当过马车夫、赶过马帮,经常饥一顿饱一顿。回想那时候的困难生活,父亲时常感慨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农业基础落后,迪庆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粮食等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国家于1953年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实行统购统销,人们要凭票证来限量购买粮食、油、布、肥皂等生活必需品,购粮证、粮票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

至今,德钦县粮食局退休老干部捌京的家里还保留着一套完整的地方粮票,也成为那个时期群众生活的见证。

“当时,每家每户凭证购买粮食,德钦县石棉矿职工每月的供应粮是52市斤,为全县最高,其次是农机厂45市斤,一般机关职工和居民32市斤,精打细算后,基本够维持一个月的生活。在那个年代,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无论你再有钱,没购粮证和粮票也买不到粮食。后来有了平价粮和议价粮之分后,才能买到更多的粮,但议价粮比平价粮价格要高很多。”捌京说。

计划经济时期,机关干部每月都能领取粮票,而在广大农村,粮票是一种奢求。

“那时候家里的孩子要外出读书了,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会想办法从机关干部那里弄几张粮票,买几斤大米给孩子带上,是当时最好的‘盘缠’。”捌京说。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每年4月前后“刨青黄”的故事比比皆是。那时候小春粮食基本吃完,而大春粮食尚未成熟,广大农户为填饱肚子只好将尚未成熟的小麦提前收割充饥。

从基本解决温饱到吃饱吃好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工业和农业迅速发展,粮食和其他日用品日益丰富。80年代初,禽蛋蔬菜价格逐渐放开,一些工业品也逐步达到了供需平衡。从1984年开始,以布票为首的各种票证逐渐离开流通领域。到1992年,随着中国最后的一种票证——粮票被取消后,票证最终结束了它长达40年之久的特殊身份,老百姓从此告别了票证所代表的物质匮乏时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迪庆广大农村已经较好地解决了吃饭问题,虽然供需略有缺口,但实现了粮食产销的基本平衡。数据显示,1978年,迪庆州人均有粮180.5公斤;到1990年,人均有粮339公斤。虽然有粮数不断增加,但迪庆粮食仍不能自给。从1976年开始,迪庆开始从外调入粮食缓解供需矛盾。1985年调入粮食1725.5万公斤,1986年至1990年向外省用林材串换和调入评价粮2540万公斤,1991年至1993年调入粮食4889万公斤。

为了解决群众吃饭问题,迪庆州各级政府在狠抓粮食生产外,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为粮食流通环节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在1979年至1984年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在1985年至1997年实行合同订购政策;在1997年至2007年实行敞开收购顺价销售政策。1998年以来,全州粮食部门以改革发展为动力,扶持农业为重点,全州粮食工作逐渐向市场化、经营化转移。1999年至2005年,全州粮食围绕“四分开一完善”“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粮食改革重点,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2006年至今,全州粮食工作围绕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服务“三农”,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及省、州、县三级地方粮食储备机制,确保了全州粮油市场供应不断档,粮油市场价格不爆涨,为政府宏观调控粮食市场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愁吃不愁穿 家家过上好日子

改革开放40年来,迪庆州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不断拓宽,农业龙头企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遍地开花,推动了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

“十三五”时期,迪庆州提出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为:力争粮食总产达到17.7万吨以上,肉产量达到3.5万吨以上;巩固和新建葡萄、青稞、中药材、油橄榄、青刺果等特色种植基地55万亩,新发展特色畜禽规模养殖场30个,建设规范性示范专业合作社10个,积极发展庄园经济和家庭农场,力争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各级农牧部门围绕九个重点工作,促进全州农牧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

据悉,2017年,迪庆州完成新增省级储备粮2400万公斤承储任务,包括800万公斤青稞分3年收储任务和轮换工作,激发了广大农户种粮积极性,青稞收购价大幅提升,为广大农户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着力开展储备粮油清仓查库工作,统计库存总计8895吨、实物库存8895吨,确保了全州各级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储存安全。完成危仓老库“军供专项”原址重建250万公斤仓容及150万公斤仓容大修功能提升。同时下达州级储备粮521.36万公斤原粮,县市级储备粮550万公斤储备规模。

如今,走进大大小小的超市、集贸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品种的大米、食用油、各类蔬菜、鸡鸭鱼肉,应有尽有。无论在迪庆高原城区还是农村,粮食不再是奢侈品和“命根子”,“刨青黄”“乞粮票”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特别是随着精准扶贫深入推进,彻底解决了广大农村增收难、出行难、看病难等根本问题,实现了“两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和“三保障”(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家家户户过上了好日子。

8月的迪庆高原,绿油油的青稞随风起舞,金灿灿的油菜花引来蜜蜂上下飞舞。而在金沙江畔,庄稼地里的玉米粗壮而饱满,稻田里蛙鸣一片,稻香四溢,农民群众翘首期盼又一个丰收之年的到来。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