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改革开放40年 看清涧发展

回眸改革开放40年 看清涧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清涧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四十年。四十年来,我们致力于发展经济,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7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08亿元,是1978年0.16亿元的319倍,年均增长15.9%。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40年。

四十年前,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破冰,”从“包产到户”解决温饱,到真正让农民走上奔小康的路上。四十年过去了,如今的榆林市清涧县经济发展正处于拾阶而上、转型升级、奋勇向前的冲刺阶段,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绿色、诚信、法治、富裕”清涧建设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化改革为动力,调结构转产业为主线,惠民生促幸福为重点,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清涧县古名宽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享誉全国的“红枣之乡”、“道情之乡”、“石板之乡”、“粉条之乡”。位于黄河陕晋峡谷西岸,榆林东南部与延安交界处及无定河、黄河交汇处。是扼守延安、关中之要地,俗称“全秦要户”。东西长95千米,南北宽55千米。面积1881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0.91%,占榆林市总面积的4.31%。现全县下辖9镇1街道办事处5个便民服务中心,351个行政村、五个社区。2017年底总户数67594户,总人口217221人,男女性别比为116:100,非农业人口39242人,占总人口的18%,人口密度为112人/平方千米。

包西铁路、210国道穿境西而过,渭清公路、210国道交汇于县城,沿黄公路及四通八达的县乡道路形成了清涧相对发达的交通网。正在新建的绥延高速公路建成后将贯通榆林至西安全程高速,同时新建的还有清涧至子长高速,西安至榆林的高铁也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当中,建成后全面构筑起清涧的纵横交通网络,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清涧境内地下资源虽与资源丰富的榆林北六县相比明显匮乏,但现已探明也有一定量的油气资源,正处于勘探试产阶段。石板为清涧的特有资源,民间更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样的俗语被广为流传,色泽青蓝,质地坚硬,板面平整的石板,可制作石床、石磨、铺地石、石碑、石雕等,现今更作为建材用石和工艺雕刻材料被广泛使用。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清涧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四十年。四十年来,我们致力于发展经济,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7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08亿元,是1978年0.16亿元的319倍,年均增长15.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14亿元,是1978年0.1亿元的131.4倍,年均增长13.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65亿元,是1978年0.01亿元的1464倍,年均增长20.6%,工业实现增加值12.48亿元,是1978年0.01亿元的1248倍,年均增长2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3亿元,是1978年0.05亿元的466倍,年均增长17.1%。县域综合实力2017年在全省78个县市中排名57,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1978年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三产为主的县域经济格局。三次产业比由1978年的63:6:31调整为2017年的26:29:4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

二、农业经济稳步增长,主导产业突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特别是随着取消农业税及增加母猪补贴、农业生产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出台,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不断调整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长方式由广种薄收的粗放型向优质高产高效的转变。一是红枣产业创新发展。全力实施优果工程,除进行品种改良、科学防虫、防裂果等先进生产管理外,还进行了低产枣园常规改造、双降改造,积极探索林下套种模式,套种中药材、小杂粮,实现了一地多收、增产增值。二是畜牧产业跨越发展。截止目前,建成店则沟等28个黑毛土猪养殖示范基地,黑毛土猪存栏达3万头,并在西安、榆林等地开办了12个绿色散养肉禽蛋示范店,“黑毛土猪、绿地牛羊”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强力“引擎”。建成标准化养殖场省级1个、市级6个、县级10个、乡级25个,建立了以“康佳美”养殖基地为示范的畜产品追溯体系。三是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建成高标准农田7900亩,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农田3400亩、农机具3200台。新增农业合作社186个、家庭农场2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41个。打造了折家坪东沟和下廿里铺康家圪塔、韩家塬“三变”改革示范点;改造提升了康家湾、十里香两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宽州万亩山地苹果、石盘千亩黄河滩枣和解家沟郝村、李家塔樊家岔、郝家也唐家河、双庙河南洼里等现代农业基地,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201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17007万元,是1978年的151.4倍,年均增长13.7%。通过大力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粮食产量在播种面积严重下滑的情况下仍保持稳定增长。2017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46.15万亩,比1978年减少39.5万亩;粮食总产量为83284吨,是1978年的2.1倍;粮食平均亩产稳步提高,2017年达180.5公斤,是1978年的3.8倍;红枣栽植面积为90.75万亩、产量为194499吨,分别是1978年的12.2倍、83.2倍,分别年均增长6.6%、12.2%。 全县农业的稳步增长,为全县经济较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工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清涧是全国食品加工强县,初步形成了以红枣加工为主体,石材、粉条加工为两翼的工业体系。重点构建了以红枣、马铃薯等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新中国成立后,清涧县工业几乎为空白,伴随着改革开放,清涧县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40年前,工业原以“低、小、散、乱”手工业为主。40年间,工业产品档次不断提升,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全县工业总产值1978年为399万元、实现净产值107万元,2017年达到55亿元、实现增加值12.48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1378倍、1166倍,分别年均增长20.4%、19.8%。

四、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大突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通过财政投资、招商引资、向银行贷、PPP融资等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特别是在交通、电力、通信、文化旅游、能源开发、片区改造、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县城区面积由1978年的仅1平方公里发展到4.9平方公里。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48.67亿元,是1978年的4867倍,年均增长24.3%。

五、服务业升级换档,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落后,人民群众收入微薄,购买力十分有限,消费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温饱、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交通闭塞、商品紧缺也限制了消费品市场的发展;进入21世纪尤其是“十二五”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消费进入享受、安全、娱乐、保健高层次消费,吃、穿、住、行、文化、教育等消费进一步释放,名牌服装、金银首饰、家用电器、商品住宅、小轿车、智能手机等中高档消费品走进了千家万户,消费品流通渠道的发达如专卖店、连锁店、超市、送货上门、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全县消费品市场空前繁荣。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78年的0.14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9.74亿元,增加近70倍,年均增长11.5%。

六、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金融业稳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收入一度下滑,但经过人县积极推进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培育税源,狠抓增收节支,财政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1978年地方财政收入仅118.2万元。2017年,各项税收入总收入达2.72亿元,是1978年90万元的302.2倍,年均增长15.8%;地方财政也达到1.4亿元,是1978年的104万元的134.7倍,年均增长13.4%。财政支出21.3亿元,是1978年的302.6倍,年均增长15.8%。

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余额大增。201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3.79亿元,是1978年459万元的1172倍,年均增长19.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71亿元,是1978年905万元的284倍,年均增长15.6%,较好的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七、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居民生活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致力提高广大群众生活质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增加,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17年全县从业年平均工资为50001元,是1978年556元的90倍,年均增长1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776元,是2005年4562元的6倍,年均增长1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65元,是1978年45元的217倍,年均增长14.8%。

八、坚持以人为本,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是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交通便捷。交通体系日趋完善,改造油路2条20公里、水泥路87条221.4公里,“四纵四横一大环”交通网络框架初步形成,改善了全县人民的出行条件,为清涧经济社会插上了快速发展的翅膀。丰富的班际线路车、公交车、出租车和大量的私家车极大的方便了出行。截止2017年末有班车50辆,公交车8条线路共22辆,出租车80辆;全年货运量451.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0.2%,货运周转量94146.1万吨公里,比去年同期增长11.8%;全年客运量92.4万人,比去年同期下降3.8%,客运周转量11406.3万人公里,比去年同期下降3.1%。

二是邮电业稳步发展,通讯快捷方便。2017年,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总数8.7万部,其中固定电话8300部,移动电话近7.1万多部,宽带用户1.84万户。邮政、电信营业收入8027万元,其中电信营业收入6784万元,邮政营业收入近1243万元。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27.2万件,订销报刊累计113万份,订销杂志累计14万份。快递业务发展迅速,有EMS、圆通、申通、中通、汇通、韵达、快捷、宅急送、顺丰、优速等10多家快递业务相继开通,网络购物及邮件投递更加快捷方便。

三是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社会保险从无到有,目前实现全覆盖,全县达到100%。(1)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11625人,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2819人,农村居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174824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48%。(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19702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也有大幅增加,达7069人。

四是环保事业有了新发展,节能减排收效明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正常运营,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8.3%,县城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达到93.3%;主要污染物减排量明显提升,2017年达474.4吨,其中化学需氧量削减264.43吨、氨氮削减55.43吨、二氧化硫削减121.36吨、氮氧化合物削减33.18吨。

五是狠抓教育,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继续推进免费教育,创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迈入新时代,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将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上,紧盯追赶超越目标,大力实施经济转型、乡村振兴、城镇提质、生态优化、民生提升、党建引领战略,统筹推进稳增长,为奋力实现“四个”清涧、全面步入小康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