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应把握四个导向

科技创新应把握四个导向

摘要:科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科学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而应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科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科技创新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新时代,我们应当把握好独立自主、面向社会、人才为先、强化统筹的导向,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进而牢牢掌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坚持独立自主。正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血液里流淌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基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我们不踏踏实实地做好科学技术储备,不下大力气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经济社会发展就容易被别人“下绊子”“卡脖子”。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在创新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而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坚持面向社会。科技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而应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紧紧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来开展。为此,我们必须避免陷入科研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脱节的误区,下大力气研究和解决经济和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问题,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坚持人才为先。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谁赢得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谁就能赢得未来。实践证明,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最为宝贵的财富。但是,客观来看,我国当前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仍显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为此,我们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解决好科研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建设的结构性矛盾。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让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更加坚实。

坚持强化统筹。握指成拳,捏沙成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许多重大科技突破就是依靠这一法宝实现的。”现代科学研究不会凭一两个科学家的单打独斗就能有所成就,而是呈现出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推进技术攻关、产业升级,各自为战的效率必然低下,也不能搞“全民一起上”“广撒胡椒面”那一套,而应借鉴发展高铁、大飞机等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形成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要直面现实问题,根据现实需求“找准靶子”,合理分配任务,组织科研力量打硬仗,将统筹的思维、集体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贯穿科技创新始终,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