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重塑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

改革开放重塑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

摘要:中国为全球化贡献力量还体现在为全球化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的许多发展与外交新理念、新倡议、新战略在客观上都有利于全球化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40年来,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这二者始终相伴而进,相辅相成。这正是改革开放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开放来说,它不仅为改革提供了应遵循的方向和原则,而且使得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中,意义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改变了中国对全球化的态度和在其中的角色定位。正是在开放的影响、推动下,中国对待经济全球化,由游离其外到积极拥抱,由一般的参与者转变为积极的推动者、引领者。

改革开放促使中国拥抱经济全球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外开放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使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它“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从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进程来看,“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源于进步与开放。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凡有生命力的文明都是追求进步的,为此就要开放。她通过开放不断学习、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使自己的根基更坚固、枝叶更茂盛。如果将古代欧亚大陆及北非的诸文明同美洲的文明相对比,可以发现,地理大发现之前,欧亚非的文明一直存在着相互交流、融合的进程,与之相应,这些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文化水平及国家治理水平要高许多。对照之下,南美洲的印加帝国虽然幅员辽阔、存续数百年,但是由于缺少同其他文明的交流,连成熟的文字都没有产生,人们交流信息除了口传外,就是通过结绳记事。

经济全球化进程开启500多年来,其间虽遭遇不少挫折,比如两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大危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对抗,但大趋势是明显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已经同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等进程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对任何民族和国家来说,要想使自己不被开除,就必须跟上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的步伐,而这也就意味着必须顺应全球化大潮。当前出现的反全球化或逆全球化只是一时的现象或逆流,算不上是大趋势或潮流,并不意味着全球化的倒退,至多是使全球化进程受阻、放缓。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动力与本质是大不相同的。全球化虽然存在着问题,但却符合人类进步的方向,有利于增进人类的福祉,尤其是它有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这些同盟军,使之生命力更强。而反全球化虽然貌似公正,但却与人类进步方向相背,特别是没有现代化等力量的支持。实际上,就是在反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的近些年,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仍在突飞猛进,移动互联网使地球每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分秒间就传到世界各地,世界已经成了“地球屋”。信息网络化飞速发展,再加上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各国、各地区间的信息、资金、货物、人员等要素的流动更加便捷、通畅,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度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之前,社会主义中国对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一直持否定、排斥态度。中国重返联合国并同美国等西方大国改善关系后,并没有在经济上同它们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相连接。当然,在冷战对抗时期,全球化并不是国际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西方主导的基于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与苏联主导的基于计划经济的“准全球化”进程并行且处于激烈博弈之中。

对外开放的开启使得中国早于多数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拥抱基于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冷战的结局表明,苏联主导的“准全球化”进程缺乏生命力,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表明,拥抱经济全球化是正确的抉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确立,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表明中国在拥抱全球化上已经告别曾经有过的“疑虑”和“忐忑”。

推动全球化健康发展是大国应负的责任

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了反全球化的挑战。反全球化力量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化自身的问题;二是西方全球主义误导的影响。全球化自身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有些国家通过励精图治,改革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使自己发达起来。但是,也有一些国家未能适应全球化大潮,同别国的发展差距拉大,成为全球化的所谓受害者;一些政治势力将本国落后的原因归咎于全球化,进而成为反全球化的力量。

西方国家一直将以自由主义为理论内核的全球主义作为全球化的指导思想,用其影响、塑造全球化进程,从而使全球化成为全球西方化、全球资本主义化的载体。它们不仅要在经济上实现全球资本主义化,而且还在政治上推进西方模式的民主政治,要实现所谓政治全球化,在文化上推广西方所谓“普世价值”,要实现所谓文化全球化。西方全球主义误导的影响既体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也体现在国际层面。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资本主义过度膨胀导致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以及许多全球性问题,促使发达国家内部出现对全球化的反思、反省,走向极端者就成为反全球化力量。在国际层面,一些受西方不公正对待并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特别是曾深受新老殖民主义之害的国家,将全球化视为美国化、西方化、资本主义化,进而反对全球化。

面对全球化遭遇的困局,原来作为全球化主要推动力量的一些西方大国却不愿承担应有的责任,而是试图退缩自保,对贸易伙伴大搞贸易摩擦,全然不顾这种做法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秩序的危害。这样的乱作为使得全球化困局雪上加霜,而那些有意愿继续推进全球化的西方大国在全球化困局面前则显得无能为力。

不过,西方大国的退缩和失能并不意味着全球化将要走向末路。中国等新兴国家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正在成为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不仅要继续拥抱全球化,而且要为全球化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习近平主席向世界明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在新时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要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而为全球化贡献力量正是大国责任的体现。

在扩大开放中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的中国,并没有因为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便停止或放慢开放的步伐,而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不仅如此,中国开放的大门还会越开越大,中国要通过扩大开放来为全球化贡献力量,推动全球化健康发展。

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首先体现为提出能够引领全球化健康发展的理念。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表明,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确实存在弊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应当积极促进经济全球化摈除这些弊端,并且实现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理念的有机结合,进而实现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都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国际合作理念和发展理念,沿着这样的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就会使更多的国家和人民受益。

进入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不仅是规模的扩大和量的变化,还要创新对外开放模式,促进世界各国的开放。经济全球化不是哪个国家和国家集团的事,而是关涉全人类发展进步的大事。推动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那些全球化的受益者自然应当充当全球化的推动力量;而那些所谓全球化的受害者,也只有通过开放才能跟上全球化大潮,进而享受全球化的红利。中国要推动全球化发展,就需要在新一轮开放中探索实现促进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相互开放的路径,为此就需要创新对外开放的模式。“一带一路”就是对外开放的创新模式。我们要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可以预见,随着“五通”的逐步实现,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相互开放程度会空前提高。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就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的重大实践工程。

中国为全球化贡献力量还体现在为全球化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的许多发展与外交新理念、新倡议、新战略在客观上都有利于全球化健康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就是全球化健康发展的目标模式;新型国际关系就是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有理由相信,在中国提出的带有社会主义基因的先进理念的引导下,全球化进程将展现出新面貌,一个以人类为本位、适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的新型全球化将与社会主义事业共兴共荣。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