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中的“毛吉额娘”(2)

学生心中的“毛吉额娘”(2)

——记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第二完全中学教师杨毛吉

摘要:新时代教师需要更多杨毛吉一样内心阳光和充满爱心、勇挑责任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胸怀道德和智慧,是最美的老师;新时代需要更多杨毛吉一样脚踏实地、热爱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注重德育、注重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希望;新时代的社会需要杨毛吉一样古道热肠、助人为乐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她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更是传播者。

“老师的家就是我的家”

杨毛吉工作已有22年时间,在这期间,6名学生曾长期住在她的家里,杨毛吉无偿地照顾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并成功地把他们送进大学校门。

1996年7月,刚刚从青海师专分配到大通县朔北中学的杨毛吉,成了50多个农村孩子的班主任。她的学生刘兰(化名),父母远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牧区。为了不影响刘兰的学业,杨毛吉让她住进自己的单人宿舍里,白天鼓励她好好学习,晚上辅导她写作业,俩人同睡一张床,同盖一床被,直到刘兰考入中专学校。22年后的今天,生活幸福、工作稳定的刘兰一家仍像走娘家一样和杨毛吉保持着母女般的往来。

2006年,杨毛吉在大通二中工作期间,注意到班里的住校生王浩(化名)在寒冬腊月天还穿着薄薄的校服,校服下面只有一件千疮百孔的破毛衣,脚上穿着露出脚趾的破球鞋。通过进一步了解,杨毛吉才知道,王浩家在农村,母亲长期生病,家庭非常贫困。王浩连每周回家的5元钱车费都无力支付,一日三餐靠家里人托班车司机带下来的馍馍维持。虽然这个学生聪明好学,但就这种家庭情况,杨毛吉知道这个学生几乎不可能完成学业。杨毛吉决定让王浩住进自己家里,她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照顾王浩,鼓励他走出大山,做一个有出息的人。王浩在她家一住就是三年,杨毛吉和丈夫为他洗衣做饭,买衣买鞋,还为他刚刚初中毕业的弟弟的前途出谋划策,东奔西跑;王浩生病时,远在山村里的父母一无所知,杨毛吉一家却在为他嘘寒问暖、打针吃药;高考的压力有多重,王浩不识字的父母不清楚,杨毛吉一家为他解压鼓劲。2009年高考,王浩以大通县文科第4名,青海省文科第72名的优异成绩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进入大学学习的王浩在网上聊天时给杨毛吉说:“您不是妈妈,却胜似妈妈,老师的家就是我的家”。

燕燕(化名)的父母远在新疆打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燕燕性格越来越内向,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几乎失去了读书的信心。高三时,燕燕的父母找到杨老师,他们特别担心女儿的学习和生活,商量能不能让女儿搬到杨老师家住。为了学生的一辈子,辛苦一年算得了什么?杨毛吉答应了燕燕父母的要求。清晨,杨毛吉站在窗前,不断搅动碗里的早餐,让冷风吹凉了,再去叫醒燕燕,只为燕燕多一点休息和学习时间。中午和晚上,杨毛吉紧张地赶回家中,在学生到家之前将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桌子。许多时候,杨毛吉洗好、叠好燕燕的衣服放到她的枕边。遇到夜自习下课晚或下雨,杨毛吉就让丈夫带着伞到校门口去接。燕燕对杨毛吉说得最多的话是:“老师,您就像我亲妈”。2010年高考,燕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北大学。

22年时间里,总有一些像王浩、燕燕一样的学生或一年、两年、三年住在杨毛吉家。他们当中有遭遇家庭变故患有抑郁症、时常有自杀念头的学生小倩(化名);有体弱多病,又不能住校,每次错过公交车,从家跑步到校的阿海(化名);还有因父母离异无家可归,眼泪汪汪的马文(化名)……如果没有遇到杨毛吉,他们的人生可能是另一番样子。多年来,杨毛吉家那间被她女儿命名为“学生公寓”的卧室从没闲置过,6个学生一个接一个地从这里走进大学校门。看着他们意气风发地走向社会,杨毛吉由衷地骄傲和自豪,她觉得曾经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有人问杨毛吉:你后悔吗?你还会继续这么做吗? “怎么会后悔?还有什么事比成就一个人更有价值吗?我是他们的老师,帮助他们是我的天职,我会一如既往、坚持下去。”说话时,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