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新成就述评(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新成就述评(2)

摘要:设立国家宪法日,实行宪法宣誓制度,落实宪法规定的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实施宪法规定的特赦制度,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备案审查工作……尊崇宪法地位,保证宪法实施,为国家治理奠定坚实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坚持立法先行,紧紧抓住立法质量,共制定法律28件,共修改法律137件次,制定修改行政法规266件次,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

运用授权立法,推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公务员制度改革、军官制度改革等,让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与立法同频共振;

修改立法法,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

依法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人大制度的完整立法体系日渐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立法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夯实了制度基础。”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说。

有“良法”,更要有“善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在于各级政府能否厉行法治、依法办事。

近年来,依法行政深入推进,将权力运行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向着“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这一总体目标加速前行。

数据和事实,折射出法治政府建设的累累硕果——

5年多来,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44%,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中央和地方政府定价项目分别缩减80%和50%以上,全国所有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均已公布。

5年多来,全国大力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推出“一窗受理、一站服务”等便民举措,实施“多证合一”改革,以“减证”促“简政”,实现政务服务不断优化。

5年多来,各地各部门探索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普遍出台有关制度或作出相关规定,普遍建立法律顾问或公职律师制度,确保决策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行政执法体制;行政执法程序进一步完善,全国32个地方和部门推行“三项制度”试点,乱执法、执法不作为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为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国务院连续4年部署开展全国大督查,推动各地方各部门依法履职,加大问责力度,整治政策落实中的突出问题。行政复议工作持续加强,5年多来,国务院共办结行政复议案件1.3万余件,各地方各部门共办结行政复议案件70.5万余件。

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5年多来,政府信息公开数量实现大幅增长,政务公开信息化、集中化水平大幅提高。

依法治国,重在法之必行。

一场场刀刃向内、自我加压的政府革命不断向纵深发展,法治政府公信力、执行力持续提升,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可触可及。

守护公平正义 让法治阳光照进人民心田

2018年盛夏,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一处海拔3000多米的草场郁郁葱葱、草木繁盛。

这里是一起承包经营权权属纠纷的强制执行现场。被执行人一直拒绝履行判决,甚至“以死相逼”。在县法院、乡党委政府、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72岁的执行申请人费婆婆终于拿回了属于自己的700多亩草场。

“判决下来后,我还是拿不到判给我的草场,当时愁得慌,现在终于解决了。”费婆婆难抑激动。

采取联合惩戒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完善网络查控系统对被执行人财产“一网查尽”,全媒体直播“抓老赖”让诚实守信深入人心,280万失信被执行人自动履行义务……“执行难”,这一司法痛点正得到有效化解,成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写照。

公平正义,国之基址。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问题所指,改革所向。瞄准各种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深层次原因,司法体制改革被称为司法领域一场触及灵魂的革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战线坚持正确改革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是对司法体制改革历史性成就的集中诠释。

“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可见任务之重,改革之难——

吉林,全国首个从省级检察院开始“大部制”改革的省份,大规模“拆庙减官”,变革为以主任检察官为核心的扁平化管理模式。

实施立案登记制改革,全国法院当场登记立案率超过95%。员额制改革让全国法官检察官重新“洗牌”,12万多名法官、9万多名检察官遴选入额。司法责任制改革迎难而上,“谁办案谁负责”成为司法人员的广泛共识。

“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足见涉及之广,触动之深——

今年5月,一段上海民警的执法视频引发网民热议。从口头反复告知,到采取强制措施,整个执法过程依法有据、文明规范,被网民称为“教科书式执法”。

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公信力,律师制度改革更好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劳教制度退出历史舞台,防范纠正冤错案件的制度不断健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平出于公,公出于道。司法体制改革,改的是体制机制,破的是利益藩篱,凝聚的是人民对公正的信心、对法治的信仰。

一切为了人民,这是法治中国无处不在的烙印,也是法治中国始终不变的底色。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聚焦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新需要,为人民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人民法院依法再审社会反响强烈的涉产权案件,检察机关严惩侵犯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合法权益犯罪……公正司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让企业主挺起腰杆安心创业。

严惩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妥善审理互联网金融案件、民间借贷案件……为守好百姓的钱袋子,司法机关撸起袖子加油干。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司法救助制度更加健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加快融合……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让法治更加感召人心。

法之必行,在于民心所向。对公平正义的切身感受,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自觉成为法治中国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英雄烈士保护法推动传承和弘扬英烈精神,国歌法激励全体人民共同唱响国家民族最强音。法为天平、德为准绳,凝聚起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普遍落实,各级党组织和国家机关集体学法已形成制度。以“关键少数”为抓手,助推全民法治观念不断增强,全社会大普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回首处,跋山涉水未停步。

全党全国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不懈奋进,开辟出一条法治文明进步的中国特色之路。中国的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律制度和法治文化日益绽放出独特的光芒,屹立于世界法治文明之列。

望征途,初心一如来时路。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社会主义法治迈向良法善治的新境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法治中国的美好愿景,也是法治中国的不渝追寻。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