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3)

摘要:纵览世界历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与其民族精神的崛起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曾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如果文化被斩断,我们这个民族就会分崩离析。所以当前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传承好、发展好我们的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建设的举措

第一,要夯实文化建设的根基。2017年的1月25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第二,文化建设是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很重要。假如一个街道有100人,这100人就有不同的性格、个性,这都没有关系,这叫多元。但在多元中必须有个“一”,必须有大家都认可的价值观,这就是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也一样,必须有核心价值观,这特别重要。

第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需要齐头并进,都要重视。

第四,重视文艺工作。为什么要重视文艺工作?什么对社会风气影响最大?我现在讲课,最多有100个人在这个课堂上,我的社会影响力肯定不行。但是一部电影会有成千上万人看,这个社会影响就很大。我认识一个小伙子,他本科学导演的,他说郭老师我准备考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你支持吗?我说我太高兴了,我大力支持你,为什么?因为你要拍出一部催人奋进,引导社会积极向上的好电影,会有几千万人看,功德无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不能沉溺于鲁迅所批评的“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对人民深恶痛绝的消极腐败现象和丑恶现象,应该坚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