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更显“为民深情”

平“语”近人更显“为民深情”

正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典故名言为切入点,用典故传达深意,以多种形式生动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与情怀,洋溢着我们的“中国智慧”,展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同时折射出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哲学底蕴和为民情怀。

500698191_wx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只有用心用情的语言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习近平总书记在《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一书中,曾鲜明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或是身无才干,缺乏底蕴;或是手脚不干净,形象不好缺乏正气。”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文章当中,无论是谈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际场合阐明中国的原则、观点、立场,抑或是在基层和干部群众倾心地交谈,他经常引用一些中国经史典籍当中的名言典故,不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精准的阐释,而且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闪烁着新时代的思想光芒。这些名言典故,能够恰到好处地与习近平总书记朴素的大众化语言鲜活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让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更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的情怀,要善于用传统的优秀文化蕴养为民情怀,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只有坚持人民立场、做利民之事,才能赢得群众支持。心无百姓莫为官,在《习近平用典》一书中有众多人民立场的语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等,这些平“语”近人的思想,在时刻告诫党员干部要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始终捍卫人民利益、始终做利民之事的情怀。正如梁家河知青和老乡们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评价,“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近平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这些人民的评价,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与老百姓的深情厚谊,道出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切的为民情怀,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脚踏实地、务实担当的生动体现。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只有急民心之所急,忧民心之所忧,才能与群众同心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指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对于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至关重要。”对于共产党人,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我们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党带领人民谋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坚持“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干事心态;只有以“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的忧民之心,设身处地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才能始终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只有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改善民生的不变追求,才能厚植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淮南子·泰族训》中讲:“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在我们党的历史中,人民利益是最高的利益,各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立场、为民情怀,要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用情用心用力的真学、真思、真干,真正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从而在新时代干出一番让群众满意的事业。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8/1010/1020139.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莒县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3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连元博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