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法儒兼备归有道

【2018-10】法儒兼备归有道

——《尹文子》解读

在中国古代灿若繁星的经典中,《尹文子》一书算是寂寞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古代大家太多;二是该书篇章比较少,内容的覆盖面相对窄一些。但是,若从思想格局来看,该书特色鲜明,对治国理政的阐述全面又严谨,颇值得细读、体会。

《尹文子》一书的作者尹文是齐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属稷下道家学派。他以道家“法自然”的思想为基础,兼收儒家、法家及其他各派学说、思想于一体,呈现兼容并蓄的气度。正是这种气度使得《尹文子》一书可以在不长的篇幅中提出格局宏阔、严谨又实用的为政理念。该书旧列名家,目前所见仅一卷,分《大道》上下两篇,共7000余字。上篇着重论述形名理论,重点论述语言的指称性与内涵的关系,历来为研究中国逻辑思想史者所重视。下篇从分析历来王者治国的八种治世手段入手,陈其利弊得失,提出治世之道,可以看作是上篇所述的理论在具体实践中的实际应用。在表达方式上,该书采用语录与故事混杂的形式,易于阅读,便于理解。

从管理学角度说,《尹文子》关于治国理政的相关思想颇有创见。该书首先指出,自三皇五帝以来,治世之术不外“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八种。这八种治国之术本身无高下优劣之分,使用效果也不能一概而论,关键在于运用是否得“道”——“用得其道,则天下治;用失其道,则天下乱。”那么这个“道”的标准是什么呢?《尹文子》一书没有直接阐释,不过在论述导致乱世的原因时,该书认为,奸与盗只是一时之害,非乱政之本,真正的乱政之本是权术被滥用,法度不被执行,对现行的法规失去敬畏:“乱政之本下侵上之权,臣用君之术,心不畏时之禁,行不轨时之法,此大乱之道也。” 由此可见,所谓“用得其道”的“道”并不像老庄所说的那么玄虚,而是具有明确的规定性:一是权有大小之分且有使用范围的约束,不同角色权力不同,使用范围亦不同;二是法度是根本保障,内心对于各项规定要心存敬畏,行为必须遵法度。

该书的另一个颇有见地的观点是对一个国家盛衰运势的客观分析。它指出,国家发展大致有衰、乱、亡、昌、强、治六种运势:君长、子幼、多妾、孙稀、疏宗族必致衰国;君宠臣、臣溺君、公法废、私政行必致乱国;国贫家富、君轻臣重必致亡国。反之,内无专宠,外无近习,长幼不乱则成昌国;耕以时,仓廪实,兵甲利,封疆修则成强国;上下有序,令行禁止,秉公无私则成治国。这样气势恢宏又立足现实的文字很容易让人想起明代徐渭论述好诗的标准。徐渭认为好的诗歌应具有“冷水浇背,陡然一惊”的品格。实际上,真正关注现实问题的好文字大都具有上述品格,《尹文子》亦不例外。它用恢宏大气、逻辑严谨的语言告诉我们:大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部门一个组织,规则、法度、秩序都是至关重要的。

《尹文子》是时代的产物,今天读来,需要审慎而清醒,用辩证的眼光汲取养分,为今人所用。

(作者:夏秀,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