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解析首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3)

【2018-11】解析首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3)

以农村聚落体为载体推进首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聚落体的内涵与外延。农村聚落体,由一定数量的村庄组成,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为核心,是“三农”发展的载体。农村聚落体的内部要素,主要包括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等地理单元,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农村等村庄类型,本土农民、流入农民等农业生产经营者,大农业、小农业等农业生产方式,土地、资本等农业生产资料。农村聚落体的外部要素,主要包括与建制镇以及城市之间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的双向流动,例如资金、技术、管理等。农村发展由粗放型阶段迈向集约型发展阶段进程中,在大农业生产模式与流入农民成为生产经营主体双重作用下,农村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条件均产生新变化。为了应对本土农民向城镇转移导致的村庄空心化、减少大农业生产方式对于农村传统文化的同化与异化、保留农村的乡土文化气质、在现代化发展模式中提升农村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以区别于建制镇、城中村等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村庄集合体—农村聚落体就应运而生了。

农村聚落体的发展模式。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随着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农村聚落体内外各种要素相应形成稳定的耦合发展机理。符合一定条件的集镇或中心村发展成为建制镇,实现“农村变城市”。这部分就地城镇化的建制镇,反过来为农村地区提供公共服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不符合建制镇条件的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等农村地区,通过发挥各自地域特色进行集群发展,构建农村聚落体。实践中,城镇化进程中处于松散型阶段向集约型阶段转型期的农村,除了“撤村并点”升格成为建制镇这一条路径之外,还可以通过村庄就近组团发展成为农村聚落体,寻求优势互补、特色发展之路。

深刻理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要求。城市以其完善的基础设施与便捷的公共服务,发挥着吸纳人口就业的集聚功能,为越来越多的人口提供生产、生活的栖息地。长远来看,城市与农村发挥的功能各异,两种土地利用形态还将长期并存。城镇化发展需要加快建设具有乡土特色、非工业化逻辑、农业生产功能完善的农村聚落体,实现农村聚落体内部、农村聚落体之间、农村聚落体与建制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城镇化与农村差异化的农村聚落体发展模式,需要立足农村发展实际,坚持“村落在发展中保留,文化在保留中发展”。这才是对城镇化发展的全面理解,是对农村未来发展的长远谋划。

农村聚落体是传承乡土特质、乡土文化、乡土生态的载体,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村落新形态。农村聚落体建设不是简单的“合村并点”,而是不同类型村庄的有机整合,实现村落集群式组团发展。以集镇、村庄不同组合方式下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激发村落发展内生动能,既挑战工业文明逻辑下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又以生态文明视野下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高站位,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以农村聚落体为载体推进首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首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意识,注重对乡村传统生态思想的保留与传承,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不断丰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综合考虑首都农村发展水平、村庄地理位置、乡村历史文化等内部因素,统筹城乡融合、产业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外部因素,科学编制首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明确具体建设的实施方案、目标要求、责任主体、重点任务、建设周期、资金筹措等,确保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实施的严肃性与长效性。农村聚落体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首都农村发展态势。以农村聚落体为载体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要坚持久久为功,“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根据不同区域的村庄发展实际,充分考虑村庄的自然资源、文化古迹、历史传统与产业发展等要素,科学划分村庄类型,构建独具特色的农村聚落体,分类施策。依托不同类型农村聚落体构建各具特色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避免出现盲目“一刀切”现象。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13JBG003研究成果,执笔人刘志博系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