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北京方案

【2018-1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北京方案

“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以下简称“疏整促”)是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疏整促”如果游离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肯定是搞不好的,如果只是末端的城市治理也只能永远充当“守门员”的角色。城市发展水平的提升,不是在“疏整促”本身,而是在首都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在于供给方案的选择。把握好疏解与提升、疏解与整治、疏解与承接、疏解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贯穿始终。其核心是通过对城市土地的功能改变、增量控制、存量优化,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以城市功能“量”的减法,换来发展势能“质”的提升,从而实现北京城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文脉延续与传承

“疏整促”是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一系列措施,对产业业态、公共服务、建筑构造、生态环境等进行空间再布局与重塑。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调整改造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全要素产出率,提升城市品位和质量。在当前土地紧缺、存量规划、减量规划的背景下,政府需要关注对客观存在的实体及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和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使每个片区的发展达到相对完整性,实现“疏整促”的最终目的。

强化规划科学引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做好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工作。要解决好疏解整治存在的“散点”与“无序”问题,确保疏解方和承接地有效对接,确保疏解工作的针对性,确保被疏解企业或机构在承接地落地生根。通过结构与功能调整、环境生态治理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形象重塑等手段,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因中心城区结构畸形和功能过度集中而带来的城市环境、生态、形象及综合竞争力下降等问题。对中心城区不适应首都功能的地区做必要的产业重构与空间改建,从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角度设计空间,从综合工程、科学规划的角度进行改造。加快非首都功能向两翼地区的转移,统筹处理好疏解地区与承接地区涉及养老、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产业布局以及中远期的社会关系。以除旧更新的方式保证中心城区的活力,进而在更大范围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促使便民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宜居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保护创新并重。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提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从社会生态视角看,“疏整促”通过对城市社会空间组织和城市景观的作用,将对城市社会历史文脉发生突进式或渐进式的改变。物质空间的改变和消失使得其承载的原有文化内涵和人文寓意发生变化,进而对文化的原真性和多样性带来不确定性改变。“疏整促”是对北京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延续。这个过程以城市历史文化底蕴为魂,“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结合现代化发展变化,创新性引入新的生活方式和业态,避免传统文化因素的破坏甚至毁灭。同时,“发扬‘工匠’精神,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在保留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遗产基础上,加大对街巷胡同、名人故居、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北京民俗等保护力度。通过实现空间功能的转变与再生,推动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目标的实现。

倡导复合功能区建设。根据北京新总规部署,未来将大力倡导集工作、生活、娱乐为一体的复合功能区建设,使工作区生活化、生活区娱乐化。腾退出的空间,一方面用于布设蔬菜零售网点等,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以低碳、环保等生态修复技术,对河流水体、绿地公园及其他重要节点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建立中心城区生态系统网络,提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解决过去旧城、老工业区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将街区塑造成为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性化公共空间和市民的舞台。在城市内部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15分钟生活圈,通过细胞治理化解城市病,实现以街区为尺度的集居住、工作、休闲、交通和开放空间用地有机融合的基本空间单元。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