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俊: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以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为例(中)

摘要:从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到唐代的李思训、李昭道、王维,再到清代的“四僧”、“四王”,今天的我们仍然能看到历朝历代山水名家的经典名作,这非常值得庆幸。尽管有时候,史学家会考证出某些画作并非真迹,但不论真假,能看到当时的面貌已是足够。

许俊

许俊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点击观看分段视频

历代山水画名家与传统山水画经典名作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传统山水画里留下来的那些经典名作。为什么说是留下来的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诞生了很多出色的画家,产生过众多经典的中国画作品,但由于画作多是呈现在纸、卷等容易损坏的材质上,再加上战乱等因素的影响,能传承至今被我们保存在博物馆里的作品十分有限。从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到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王维的作品,再到清代的“四僧”“四王”,今天的我们仍然能看到历朝历代山水名家的经典名作,这非常值得庆幸。尽管有时候,史学家会考证出某些画作并非真迹,但不论真假,能看到当时的面貌已是足够。

10

隋(581618

11

-展子虔《游春图》

先来看展子虔的《游春图》,这张画现在就收藏在故宫博物院里,不过我们平时去故宫参观的时候却很难见到它的真容,只有在故宫比较特殊的专题展览里才会把它拿出来,而且就算把它摆在展厅里也不会放很长时间。这是为什么呢?从隋代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关于中国画的材质,有“纸寿千年,卷寿八百”的说法。这是什么意思呢?任何物质的存在都受到时间的限制,一张宣纸保存到1000年的时候它的寿命差不多就到尽头了,蚕丝织出来的卷一般只能保存800年左右。岁月流逝会使纸张容易折裂,变成碎片,而绘在卷上的画,在制作过程中也需要用胶调上明矾水进行涂抹,这对卷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损害,所以卷的保存更为不易。

早期隋、唐、宋传下来的中国画大多都是画在卷上的,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一幅画在卷轴上的完整的山水画。为什么要强调完整呢?这其实是为了跟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形成对比。这个时候中国画的画面不再是“人大于山,水不溶泛”了,山水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画种,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它本身的一种表达方式和独特的构图形式,这一点特别幸运。

《游春图》没有破损,上面有清代皇帝的题字,观察它的构图形式,我们可以看出它整体像是一个横卧着的英文字母“C”,这在古代叫马蹄形构图。这种构图有什么含义呢?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审美的追求,也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中国人是含蓄的,这种内敛的性格通过环抱式的构图表现了出来。此外,前面我们多次提到了“气”,环抱式构图还让气息的流动在山水画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2

-展子虔《游春图》局部

我们看这张画的局部画面里有小桥、人物,满山不知道名的白色小花,可能是桃花,也可能是杏花,整体描绘了一种春意盎然的景色。早期山水画的形式和技法还没有后来元明清时那么多样,主要以勾线填色为主,这是青绿山水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青绿山水属于古典的表现形式。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