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俊: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以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为例(中) (4)

摘要:从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到唐代的李思训、李昭道、王维,再到清代的“四僧”、“四王”,今天的我们仍然能看到历朝历代山水名家的经典名作,这非常值得庆幸。尽管有时候,史学家会考证出某些画作并非真迹,但不论真假,能看到当时的面貌已是足够。

北宋(960-1127 

到了宋代,又出现了很多画山水画的名家,李成、范宽、郭熙、米芾成了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此外还有两张极具典型性的传世作品,一个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个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两幅名作现在都珍藏在故宫博物院里。

20

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

首先我们来看李成的《晴峦萧寺图》。李成是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大家,他的许多代表作都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经典作品,并顺利流传了下来,现在主要珍藏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里。

李成的绘画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刚才讲到中国画的透视观点,有高远、平远、深远三类,李成的画主要强调了对深远的表达。

21

北宋 李成《寒林平野图》

我们看这张《寒林平野图》。这张作品近处是两棵高大的松树,树底下不远处有一棵枯萎的杂树,远处是蜿蜒的群山,极远处是茫茫天际。虽然看起来树离我们很近,但它的景深却拉的很远,一近一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2

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与李成是同一时期的画家,他的《溪山行旅图》与我们刚才欣赏的李成的《寒林平野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后来人评论他们的的作品说李成的画“有千里之势”,而范宽的画则“远望而不离座外”。范宽的这张《溪山行旅图》现在保存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里。

范宽这张画用透视的办法把近景和中景完全融合到了一起,把一座雄伟的大山拉到了离我们很近的地方,不管距离多远,看上去就像在眼前一样,显得整座大山更加地巍峨。它虽然是一座矗立在我们面前的大山,却也与我们刚才说的环抱、内敛的构图形式相符,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画面前景的山石树木与后景高大的山组成了一个标准的字母S。这种方式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能够很好地凸显出山脉的高耸。

23

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

另外,天津博物馆里还保存着一幅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也很好地代表了北宋时期山水画的典型特点及范宽的个人绘画特色。 

24

北宋 郭熙《早春图》

这张《早春图》是郭熙的作品,就是在画论中提出“三远”透视法的那位。《早春图》很好地表现了春天万物复苏时山野、树木及河流的变化,非常富有生气。

后世把郭熙画树的办法称为“蟹爪”。在中国画里,画树的技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鹿角,顾名思义,就是形容画中树木的形态像梅花鹿头上长的角;还有一类像螃蟹爪子的就叫蟹爪。《早春图》中所有的树都是往下长的,郭熙用这种形象来表现早春时节还未长出树叶的树木的状态,充分又贴切。

25

北宋-米芾《春山瑞松图》

宋代有一个大书法家叫米芾,学书法的人基本上都听说过,他留下了很多名帖,直到现在很多人都会去临摹他的字。事实上除了擅长书法以外,米芾也是一位在当时很有代表性的画家,特别是他提出的绘画理论和画法,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米芾米友仁父子独创“米点皴”的画法,用饱含水墨的横点,密集点山,泼墨、破墨、积墨并用,最能表现江南山水间晨初雨后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