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左鹏:改革开放与三个“伟大飞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最早是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来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出现在党代会报告的题目中,成为其最鲜明的主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少了一个“有”字,一直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使用的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这更加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

尽管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最早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可以说是“始于毛、成于邓”。上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中,由于没有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不得不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此后不久,苏联模式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同志率先提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正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倡导下,我们党决心走自己的路,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理论成果,但是在后来的实践中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已经探索出来的这条正确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他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从历史回顾中,我们可以确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新的时期开创的,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也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条道路最先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被探索被发展的,后来又逐渐被赋予了理论、制度、文化等越来越丰富的内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最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作出明确界定的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作出的全面解释。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作了微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没有变;删除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句话,因为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涵;增写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句话,把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写了进来;在原先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增写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后面没有增写“美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为国家建设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升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后面增写了“美丽”,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最早也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作出完整的表述。

为什么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把这三者并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时,科学发展观从重大战略思想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九大上,它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被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早是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具体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我们要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各项具体制度这五个方面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涵,并把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时,已经把道路、制度、理论三者统为一体了。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里,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新人、“三个面向”以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整合于一体,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是第一次提出“四个自信”。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指出我们所要自信的文化,包括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完整的表述。

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层面——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就日益完善起来了。其中任何一个层面都不是天然生成、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40年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