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与中国的经济发展(4)

摘要:纪念改革开放的40年,不能仅仅只是简单庆祝一下40年取得的辉煌成绩,最重要的是,要从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当中,总结出改革开放成功的主要经验,客观分析出需要吸取的教训,更往远看,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下一步的改革开放,对于下一步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和启示。

有些专家认为,中国不存在这种现象,我们现在已经突破了8000美元大关,再过几年很容易就能突破1万美元。这是一个误解,我们国家和富裕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根据2017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排行榜,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卢森堡,人均收入高达10.67万美元,中国人均收入为8865美元。中等收入陷阱尽管突出表现在收入上,实际上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道重要的坎。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以色列、“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2014年更是达到了28101美元,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一些国家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如菲律宾人均收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许多拉美国家,虽然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努力,几经反复,但一直没能跨过15000美元的发达国家的门槛。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要翻越三座大山,一是技术创新,二是制度创新,三是妥善处理好可能引起的社会危机。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就是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由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于2012年提出,源自修昔底德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论述的内容。艾利森认为中国和美国之间面临着修昔底德陷阱,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新兴国家在崛起的关键时刻往往受到守成国家的刻意打压。比如,英国在崛起过程当中先后受到西班牙、荷兰的打压,法国在发展的关键时候受到英国的打压,美国在崛起过程当中受到英国的打压。美国成为世界强国以后,对可能产生军事或者经济威胁的国家进行打压,最典型的例子,一是跟苏联的长期军备竞赛,在一定程度上拖垮了苏联,二是和日本的竞争,1985年以前日本GDP总量达到了美国的60%,美国感到了威胁,联合几个西欧国家与日本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升值很快,对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为了达到经济成长的目的,日本政府便以调降利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国内经济的景气。从1986年起,日本的基准利率大幅下降,这使得国内剩余资金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产等非生产工具上,从而形成了日本经济的泡沫。这个经济泡沫在1991年破灭之后,日本经济便陷入战后最大的不景气状态,一直持续了十几年,日本经济仍然没有复苏之迹象。

艾利森有三条建议,一是中国需要在心理上做好准备,美方不会在此轮贸易摩擦后就偃旗息鼓。从“修昔底德陷阱”的观点来看,当守成大国已经对崛起大国心存芥蒂、怀有恐惧,那么容易陷入夸大、误解及错判现实的思维定式。当这种情况出现后,守成大国会难以判断“何时应该收手”。正因如此,中国要做好未来中美关系将持续处于这种“不舒服”状态中的准备。二是中国人要有自信,眼前的冲突不会从本质上阻止中国发展的步伐。从长远考量,中国应该在战术上尽早寻求和美国达成协议,解决争端。三是中国仍然需要思索如何发展壮大自己的路径,同时要承担起与其经济总量和世界影响力相应的责任。

三、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应该采取的方略

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保持定力,避免战略性失误。为什么新时代还要强调解放思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受到很多旧的观念、旧的体制的严重束缚,解放思想本质上就是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约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想发展必须要解放思想。保持定力是指在战略上一定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点是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特色的道路也是我们40年改革开放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也是我们必须保持的定力。对我们的优势与不足,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判断一定要准确,这些是决定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不能受外来因素影响。同时,要用冷静的心态来分析形势。在战术上要灵活,要避免妄自尊大,也要避免妄自菲薄。其实,从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市场以后,中国人强烈的自信心一直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改革开放40年我们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需要全民族全社会共同振奋,树立起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要更加深入进行市场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对内,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对外,开辟更广泛的国际市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只要这些能够做到位,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就有基本的保障。

还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为此,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中国制造2025》应运而生。《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行动纲领,明确了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以及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婧雅)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