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制约绿色发展的四个难题

破解制约绿色发展的四个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性机制性等问题已经凸显,制约了绿色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健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但在实践中,受传统行政区划影响,某些大江大河上下游跨地区“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护和治理体系不健全,资源有偿使用、生态保护补偿等工作机制尚未有效落实,排污权、碳汇交易、水权交易市场化程度不高,制度“红利”未能得到充分释放,影响了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政绩考核机制有待完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但目前看,考核地方发展仍过于注重GDP,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考核权重过低,考核结果还没有真正纳入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保护开发矛盾需要化解。在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在最严格的环保督察大背景下,刚性政策容易导致执行“一刀切”,在共性和个性、整体与局部、时间与空间、保护与开发等关系的处理上,未能对生态恶劣和生态富集地区实行差异化对待,“一 刀切”政策对生态富集地区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

关键要素支撑比较落后。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开放程度不高、人才流动不畅、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交通、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绿色转型和长远发展。这些地区基础设施方面往往公路等级和路网密度低,高铁、高速、机场建设严重滞后,人流不通、物流不畅,导致“好资源走不出大山”,也抑制了外界对优质资源的开发和消费。人才方面,硕士、博士等高端人才更是稀缺。资金方面,国家生态方面转移支付扶持力度不大,投入不足,生态建设项目因税收贡献率低、利润率低,引进第三方治理的难度很大,多数生态环保项目如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等均采取PPP模式,未来发展受限。

针对以上问题,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实践,进一步处理好保护优先与开发利用、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政府主导市场推动与公众参与、约束与激励等方面的关系,推动绿色发展。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在生态补偿方面,健全跨流域和跨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破坏者、使用者、受益方付费等原则,积极推行市场化生态补偿。同时,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同类森林功能区、保护区、重点流域等关键生态领域,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转移支付“供养”实现重点区域保护。在政策执行方面,统筹处理好空间和时间的关系,在总体空间布局上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但在小的空间布局上建议考虑不同地区生态、产业等实际情况,对生态贡献较大的地区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不搞“一刀切”;在时间进度上,也应考虑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长期性,建议给予产业转型阶段性时间,实行限制性开发、递进式退出,避免地方经济断崖式下滑。在发展考核方面,用好政绩考核“指挥棒”,把“生态红线”纳入干部政绩考核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探索构建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考评指标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在环境资源管理和权益制度方面,健全完善操作性强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碳排放交易制度,调整优化排污权、碳汇交易、建设用地等指标分配机制,并优先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试点。

进一步拓宽绿色发展通道。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绿色消费与绿色生活之路,对重点生态功能区,支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业、生态智慧服务业等“生态+”美丽经济,培育大健康、大旅游、大服务、大数据等新产业新业态,做大做强绿色生态经济。同时,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促进地产原生态、绿色、特色产品的生产流通,提升品牌影响力、产品辐射力和附加值。

进一步加强要素支持。基础设施方面,加大老少边穷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高速、高铁和机场立体化交通建设,提升互联互通能力。开放方面,支持设立对外边境口岸、与边境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共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等,提高对外贸易水平。人才方面,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急缺人才到老少边穷地区创业发展。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常态化机制化开展双向交流。扩大重点生态地区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对子”帮扶体系,增强地方自主培养和“招才引智”效果。

进一步强化监督问责。重点在约束、激励上下功夫,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机制。严格执法监督。在完善排污许可制度、加强在线监控、建立黑名单、推进信息公开等方面下功夫,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和惩罚力度,对踩红线、闯雷区、突破监管制度的责任主体严格追责,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严格督察问责。鼓励各地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机制,推动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进行严肃追责。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内生之路,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依托,也是实现代际公平的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