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在继承和传承传统孝道,即慈孝伦理的时候,应当有创新性的发展,我最后提三点意见:
第一,坚持“义为上”,各尽亲子角色伦理义务。中国古代强调优先尽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先诉求权利。如果互相指责对方做得不好,肯定要吵架。反之,作为儿子把子女该做的事做好,作为父母把“慈”的伦理要求履行好,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
现在我们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老是讲权利诉求,而不履行自己的义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前面讲,培养孝道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培养大家的道德责任感。我们应先想好自己做得怎么样,而不是去苛求别人做得怎么样。如此以来,亲子关系就会比较好处理了,这也与儒家讲的“反求诸己”精神相符合。
第二,要坚持等差与平等相结合。现代伦理讲究平等,所以现代新孝道也要讲究平等。我曾经把现在新孝道的特点概括为这么几点:第一,人格平等性。虽然父母与子女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但在人格上要互相尊重。第二,义务并行互益性。我们前面所说的互相尽义务,其实也是一种平等的表现。第三,要注重情感交流。第四,要强调自律。
人格平等、相互尊重是建立现代亲子关系的一个基础价值观念。义务并行互益,可促进父慈子孝的良性互动。实现亲近、平等、互爱与敬畏父母意识的统一,可加强亲子沟通,培养亲子感情。传统道德的伦理精神是讲等差的,也就是说孩子与父母既要讲平等,又要知道父母是的长辈,尊重父母,这就是差别。在现代伦理里绝不能光讲平等而不讲等差,那就没有伦理秩序了。既讲平等又讲等差,使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既有爱的情感基础,又有“别序礼敬”的伦理秩序,再加上不断提高各自尽义务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就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改善和良好和谐家庭的形成。
第三,要重视亲子关系伦理,促进形成良好家风。在现在的核心家庭里,夫妻关系实际上变成了主轴;但在古代中国,亲子关系才是一个家庭的主轴。夫妻关系自然要搞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亲子关系就不重要了。亲子是纵向关系,夫妻是横向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家庭既要促进和谐幸福家庭的形成,还要注重运用传统的慈孝伦理资源,来协调好亲子关系。如果亲子关系处理不好,那么一个家庭就没有幸福感可言了。我们中国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来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可以为子”;反过来讲,要是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搞不好,也是没有幸福感的。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一个家庭的和谐和幸福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应对当代社会代际关系疏离的问题。随着空间距离的扩大,有时候一家三口会分散在世界上三个不同的地方,这也是为了生活和事业的需要。由于年轻父母都出去打工、干事业了,孩子都由爷爷奶奶来带,就会出现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的情况,有时候祖辈对孩子的娇惯就会造成孩子孝观念缺失、孝心缺失、子女啃老等问题。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父慈子孝的优良传统,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维护社会稳定。家和万事兴,搞好家教、家风建设,也是促进家庭和谐文明的重要抓手,而慈孝伦理是形成良好家风的一个核心内容。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