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群忠:孝道的传承与现代实践(10)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中,“孝”一直处于首要地位。它是传统文化最本源、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根基,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党和国家都在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如何做好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现代社会条件下,作为传统道德资源的“孝”该如何理解?它具有什么样的当代价值?又该怎样去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肖群忠为您解答。

现代社会在继承和传承传统孝道,即慈孝伦理的时候,应当有创新性的发展,我最后提三点意见:

第一,坚持“义为上”,各尽亲子角色伦理义务中国古代强调优先尽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先诉求权利。如果互相指责对方做得不好,肯定要吵架。反之,作为儿子把子女该做的事做好,作为父母把“慈”的伦理要求履行好,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

现在我们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老是讲权利诉求,而不履行自己的义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前面讲,培养孝道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培养大家的道德责任感。我们应先想好自己做得怎么样,而不是去苛求别人做得怎么样。如此以来,亲子关系就会比较好处理了,这也与儒家讲的“反求诸己”精神相符合。    

第二,要坚持等差与平等相结合。现代伦理讲究平等,所以现代新孝道也要讲究平等。我曾经把现在新孝道的特点概括为这么几点:第一,人格平等性。虽然父母与子女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但在人格上要互相尊重。第二,义务并行互益性。我们前面所说的互相尽义务,其实也是一种平等的表现。第三,要注重情感交流。第四,要强调自律。

人格平等、相互尊重是建立现代亲子关系的一个基础价值观念。义务并行互益,可促进父慈子孝的良性互动。实现亲近、平等、互爱与敬畏父母意识的统一,可加强亲子沟通,培养亲子感情。传统道德的伦理精神是讲等差的,也就是说孩子与父母既要讲平等,又要知道父母是的长辈,尊重父母,这就是差别。在现代伦理里绝不能光讲平等而不讲等差,那就没有伦理秩序了。既讲平等又讲等差,使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既有爱的情感基础,又有“别序礼敬”的伦理秩序,再加上不断提高各自尽义务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就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改善和良好和谐家庭的形成。

第三,要重视亲子关系伦理,促进形成良好家风。在现在的核心家庭里,夫妻关系实际上变成了主轴;但在古代中国,亲子关系才是一个家庭的主轴。夫妻关系自然要搞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亲子关系就不重要了。亲子是纵向关系,夫妻是横向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家庭既要促进和谐幸福家庭的形成,还要注重运用传统的慈孝伦理资源,来协调好亲子关系。如果亲子关系处理不好,那么一个家庭就没有幸福感可言了。我们中国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来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可以为子”;反过来讲,要是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搞不好,也是没有幸福感的。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一个家庭的和谐和幸福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应对当代社会代际关系疏离的问题。随着空间距离的扩大,有时候一家三口会分散在世界上三个不同的地方,这也是为了生活和事业的需要。由于年轻父母都出去打工、干事业了,孩子都由爷爷奶奶来带,就会出现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的情况,有时候祖辈对孩子的娇惯就会造成孩子孝观念缺失、孝心缺失、子女啃老等问题。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父慈子孝的优良传统,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维护社会稳定。家和万事兴,搞好家教、家风建设,也是促进家庭和谐文明的重要抓手,而慈孝伦理是形成良好家风的一个核心内容。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